黑龍江日報1月14日訊 雞年的鍾聲、春天的腳步正在向我們走近。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這是近年來中宣部倡導的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延續,也是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深化。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黑龍江兩次重要講話精神;以省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引領,學講話、謀振興、闖新路,向經濟建設聚焦發力,營造輿論強勢;通過實地調研采訪,全面展示全省各地『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真實反映基層群眾的心聲與期盼……即日起,記者分赴全省各地,深入基層一線,『走下去』抓活新聞,『沈下去』見真情感,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種融媒傳播手段,講好龍江故事,傳播龍江聲音,樹立龍江形象,與讀者一起見證龍江大地的喜慶祥和。
1月12日,室外氣溫零下27攝氏度。而在克東縣寶泉鎮富民村富民生態農業合作聯社裡,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讓人忘記了冬日的寒冷。
記者在聯社稻米加工車間看到,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金燦燦的水稻經過幾道工序後,霎時間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優質大米。『這條全自動生產線效率高,正常運轉一個人操作就可以,全天一共兩個人倒班。』富民村黨支部書記王海軍介紹:『以前種水稻都是直接賣原糧,好稻子也很難賣上高價。2015年,在縣、鄉兩級政府的扶持下,我們在加工上做文章。合作社投資890萬元建設稻米加工廠,引進了先進的稻米加工生產線,日加工能力150噸。從2016年11月15日投產到現在,合作社始終是全天候生產,目前除合作社2016年新打的5000噸水稻外,我們還一邊加工一邊收購,計劃再收購5萬噸水稻,滿足加工廠的原料需求。』
從加工車間走出來,記者來到小包裝車間,六七名婦女穿著統一工作服,灌袋、稱重、封裝,在各自崗位上熟練地操作著。『我們這些婦女不用出村,天天到點上班到點下班,每月拿著工資,家裡土地承包費乾剩,誰心裡不美呀!過幾天發工資,正好趕上置辦年貨,吃的喝的挑好的買,一定過一個豐衣足食的好年。』楊嫂子的一席話,引得屋裡眾姐妹都開心地笑起來。楊嫂子名叫王晶秋,趁著工作的空閑,記者和她聊起了家常。『我家裡以前日子過得相當緊巴,婆婆常年有病,孩子上大學,我和俺家老楊就種家裡這18畝地,一分錢掰成兩半也不夠花。2016年村裡幫我們貧困戶把地包給了合作社,俺兩口子都在這裡打工,這一年下來光工資收入就是6萬多塊,再加上土地承包費,今年收入得超過7萬元,算是徹底脫貧了,這在過去做夢都不敢想啊,這日子越過越亮堂,你說我能不高興嗎!』
王海軍告訴記者,依托合作社,村裡直接參加水稻生產經營的貧困戶有106戶,預計戶均純收入可達13000多元。制米廠安置貧困勞動力37人,人均年工資收入30000多元。同時,為幫助全村297戶貧困戶早日脫貧,在鎮村兩級和縣扶貧辦的幫助下,村裡組建起包括水稻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現代農機合作社、奶牛養殖合作社和稻米加工廠在內的生態農業合作聯社,重點發展綠色食品,通過打造產、加、銷一體的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本村都能找到活乾,實現多渠道增收。
聽著合作社成員的歡聲笑語,記者一邊分享著農民豐收後的喜悅,一邊在王海軍的帶領下來到合作社的電商工作室。只見三個年輕人正在電腦前忙著收網上訂單。『剛剛一個多小時,我這已經完成了好幾單,今天又是一個開門大吉。』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孩子高興地說。王海軍指著電腦上的富民生態農業頁面介紹說:『這個是我們富民生態農業的官網,主要是做線上宣傳,在淘寶上我們還有自己售賣大米的店鋪,在上海、杭州、沈陽、哈爾濱也設立了直銷店,這樣便於就近發貨,通過線上線下的合作,既可以節省物流成本,又能實現好米賣上好價。』
對2017年的發展規劃,王海軍信心十足:『水稻合作社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富硒水稻2016年種了500畝,2017年要擴大到3000畝,稻米加工銷售爭取達到8萬噸;棚室蔬菜調整種植結構,讓目前的三個蔬菜綠標體現出真正的經濟價值。目前合作社還有有機轉換土地1.6萬畝,力爭通過兩年的有機轉換,取得有機水稻認證,這樣我們的大米就能賣上更高的價錢,讓農民更大限度地增收,真正實現富民致富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