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訊 2016年,面對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價格衝擊等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克東縣認真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積極引導農民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規模、增強引領帶動能力,確保農民獲得穩定收益。
春節剛過,記者來到位於克東縣寶泉鎮的富民生態農業聯合社,這裡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卻讓人忘記了寒冷。稻米加工車間,生產線有序運轉,一名工人在操作臺上認真控制機器;小包裝稻米工作室裡,幾個農村婦女正在進行手工包裝、封箱。
村支部書記王海軍告訴記者:『2016年,我們合作社在克東縣、鄉兩級的幫助下,調整種植結構,利用富民村臨近水源的優勢,種了1.1萬畝水稻,雖然乾旱,但是水田沒受什麼影響,產量還不錯,一共收了5000噸。為了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新建的稻米加工廠2016年11月份也正式投產,除了合作社的5000噸水稻外,我們還一邊加工一邊收購,計劃再收購5萬噸水稻,滿足加工廠的原料需求。』王海軍向記者介紹,依托合作社,村裡直接參加水稻產生經營的貧困戶有106戶,預計戶均純收入可達13000多元。制米廠能安置貧困勞動力37人,人均年工資收入30000多元。
無獨有偶,位於潤津鄉玉河村的克東縣大海農機合作社,2016年原計劃種植2.5萬畝玉米,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種植7500畝玉米,1.7萬畝大豆。在克東縣農業部門的幫助下,選擇了晚熟的芽豆品種,由於該品種生長期長,後期降雨得力,盡管2016受自然災害影響,但是大豆畝仍達260斤,玉米畝產1280斤,合作社實現盈利。合作社還通過發展糧食貿易增加收入,為農民多渠道脫貧增收創造條件。為保護玉米種植收益,合作社在農業部門的積極引導下,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與北京國元期貨有限公司簽訂了購買4000噸玉米場外『看跌期權』合同,提前將合作社預期收益鎖定,避免了玉米大規模上市後帶來的價格下跌風險。
2016年,克東縣瞄准農業發展趨勢,順應市場需求,把握政策走向,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全縣玉米面積由上年的102萬畝調減到48萬畝,大豆面積由84萬畝調增至129萬畝,大幅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最大限度保障了農業效益,緩解了糧食收儲壓力。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制定了《克東縣綠色有機食品產業發展規劃》,推進『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全縣共建成高標准示范基地29個4.65萬畝,設立物聯網監測點8個,輻射帶動『三減』面積45萬畝。
為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的帶動作用,克東縣按照『抓小、扶中、壯大』思路,采取領導包社、政策支持、分類推進等措施,推動合作社提檔昇級、提質增效,合作社總數發展到634個,入社農戶3.5萬戶。2016年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5個,總數發展到30個,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40萬畝,示范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全縣整合各類資金9000多萬元,扶持合作社完善基礎設施、更新農機設備,同時在人纔培養上下功夫,在規范管理上求實效,推動了合作社標准化和規范化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已創建國家級示范社4個、省級規范社8個。農業企業2個,家庭農場7個,種植大戶670個,經營土地37萬畝,為農業規模經營、補齊鏈條起到了助推作用。
與此同時,克東縣還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著眼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兩牛一豬』,全面推進畜牧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