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9日訊 低矮破舊的黃土院牆,參差不整的彩鋼瓦房,讓人一眼看過去,便知主人生活不易。記者日前走進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連環湖鎮溫德溝村那什代屯劉貴家時,他正走出廚房。兩個鹼饅頭、一盤燉土豆,就是他的午飯。
66歲的劉貴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幾年前為給妻子治腦瘤,求親靠友、借貸抬錢20多萬元。結果錢花光了,妻子也撒手人寰,家裡欠下巨額外債,劉貴被愁苦熬得一臉皺紋、滿頭白發。靠自己和一雙兒女的口糧田及包來的16畝薄田種玉米,好年景全部收入也不過6000元。2016年,由包村乾部引導、示范,他利用自家屋後菜園,種了一畝半『紅千斤谷』。不施化肥和農藥,只上了三車牛糞,投入不到300元錢,采用人工方式精耕細作。這一年,杜爾伯特遭遇幾十年來罕見的夏旱、秋澇,他家16畝地產出的玉米大多做了飼料,幾乎沒賺到什麼錢。盡管第一年試種谷子,產量不高,但一畝半菜園還是打出了400斤小米,鮮黃?亮、口感特好。經大慶市領導和縣扶貧辦牽線,大慶某機關食堂以每斤12元收購,劉貴賺了5000元。16畝玉米地沒賺過這一畝半谷子地,紅谷子變成了『金谷子』。劉貴欣喜地告訴記者:『要不是種谷子,我這年都過不去。今年我要在大田裡種,寧可花錢僱人工、一點點改良土壤,也要把這事乾成。種谷子再加上我兒子打工的收入,有個二三年我家就能還清外債,就能從貧困生活中緩過勁兒來了。』
同村的楊福秀,2016年種了50來畝綠豆。夏旱連秋澇,未成熟的豆子有的爛在地裡,有的發了芽,撈個白忙活。幸好他『先知先覺』,在自家後院也種了谷子,施用貉子糞,一畝半地產出小米830斤,以每斤8元的價格賣出,收入6400多元。『我已拍板,今年第一要多施農家肥,第二要在大田裡多種,力爭畝產谷子突破1000斤。』
村委會主任劉文瑞告訴記者,溫德溝村是杜爾伯特最貧困的村,136戶人家中110戶是貧困戶。2016年,共有3戶在菜園裡種了谷子,收入都不錯,10戶已拿定主意今年跟上。眼下,村裡正在引導大家在庭院菜園種谷子,還要成立合作社、注冊商標、統一包裝、打出品牌,力爭使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8000元提高到1萬元,實現精准扶貧脫困。
采訪中,記者巧遇正在走家串戶落實扶貧種養項目的副鎮長錢威。他介紹,鎮裡另一個貧困村二龍山村,2016年20戶貧困戶在自家庭院、菜園裡種了近50畝谷子,到年前已賣1500箱小米。『市場上普通小米每斤賣5元左右,而我們鎮裡產的小米都是農民在自家菜地裡種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笨小米」,一般每斤都能賣到8元至10元。由於采用傳統的精耕細作,畝產也比大田小米高出200斤左右。可以確定,庭院菜園種「金米」是精准扶貧的可靠項目,鎮裡正在組織推廣。』
據悉,今年杜爾伯特扶貧辦計劃出資為溫德溝村購置3臺精播機和優質谷種,引導自家庭院大、有種植經驗、講誠信的貧困戶種植優質紅谷子,並逐漸擴大種植面積,助力貧困村摘掉帽子,讓貧困戶盡早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