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3日訊 慶安縣委縣政府在畜牧業形成群體規模發展的常態下,采取措施,把推進畜牧業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作為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緊迫問題,全力建設環境友好的畜牧發展格局,取得了畜牧發展和文明建設雙豐收。
慶安縣近幾年畜牧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不僅養雞持續穩定在220萬只以上,而且養豬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24萬頭,養牛業也有了驚人的發展,達到11.1萬頭,畜牧業有了大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突出的表現在人畜共居,空氣污濁。特別是一些養畜戶,雞不入籠,豬不進圈,弄得遍地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村民怨聲載道,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情緒,甚至有的上訪告狀。縣委縣政府認真分析了這種狀況,敏銳地感覺到,這種狀況同建設美麗鄉村和小康社會完全背道而馳,大力發展畜牧業這是對的,而且要堅定不移地抓好持續發展,但絕不能借口發展畜牧業而犧牲人文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我們必須把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從而建起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途徑。為此,縣裡成立畜禽廢物處理領導小組,並責成畜牧局分工專人抓好這項工作,爭取在短期內就有明顯改觀。
縣政府領導帶領畜牧局乾部一竿子插到底,抓住群眾那些『乾著急』而『沒咒念』的問題,下大氣力解決好,發現一個就解決一個,不打半點折扣,用心用情回應好百姓那些撓頭棘手問題。近幾年慶安縣養鵝業有了大發展,而且建起許多專業屯、專業街,由於『人禽共處』,不僅鵝鳴一片,影響百姓休息;而且鵝群大街上一過糞便多,連腳都下不去。為解決好這一難題,縣畜牧局領導深入歡勝鄉總結了養鵝大戶王家興遠離村屯辦鵝場的經驗。王家興利用修建哈伊公路取土後的廢棄地,離屯兩公裡辦起大型養鵝場,年出售雛雞35萬只,出欄商品鵝14萬只,年純收入220萬元。遠離村屯辦養殖場,環境相對封閉,既有利於防疫,又避免了環境污染。縣政府及時在這裡召開現場觀摩會,使養鵝戶看到了建設環境友好的養鵝路徑。縣畜牧局及時出面做好協調溝通工作,建議鄉村騰出林地、河套、荒坡、水溏,興力大型養殖場,全縣有110個養殖大戶搬出村屯辦養殖場,僅大鵝養殖場就有23個,養鵝也迅速發展到130萬只。
民生無小事,凡是涉及到民生的事情,即便再小,畜牧局也要千方百計解決好。巨寶山鄉巨寶村是一個養豬大村,不僅有年出欄生豬萬頭的大戶,而且還湧現出年養千頭豬的大戶12個,成為全縣最大的養豬專業村。農戶養豬多,病死豬時有發生。有的便將死豬往荒溝水池裡一扔了事,即便埋了也是土坑挖得很淺,這樣易傳播溫疫不說,還弄得臭氣熏天,百姓意見很大。縣畜牧局為解決好這一問題,他們多次向專家請求,向畜牧戶問計,後又同一家水泥廠商議,設計生產死豬無害化處理井。經過反復實驗,終於成功生產出封閉式處理井,這種井是圓桶式水泥井,直徑2米,深3米,四周進行防水處理,裡邊放置殺菌藥劑,有了死豬死雞往裡一扔即可,防止了細菌傳播,處理過的屍體還可作為肥料還田。這種處理井得到省有關部門的驗收並認可,已經在全省推廣。畜牧局籌集專項資金,在養豬大村或是專業屯普遍設置了處理井。
慶安畜牧部門非常注重解決群眾關切的迫切問題,尋求先進的解決辦法,著力推進養殖廢棄物的處理。有些大型養豬場的糞便處理是個難題,容易造成臭氣彌漫,影響空氣質量。為此縣畜牧局大力推廣了大輝養豬場利用發酵床進行生態養殖的先進技術。這種發酵床用木屑、稻殼、秸稈作為墊料,再拌上土著菌,床厚達60厘米,拌料發酵時,床底可達50攝氏度,迫使豬在上邊不停地走動,飼養的豬肌肉緊實,口感也好。更重要的是通過土著菌分解糞便,消除氨氣異味,完全清除了糞便的臭氣。這一先進養豬法推廣後,受到養豬戶和附近百姓歡迎。
創造良好的畜牧養殖環境,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途徑,最根本的還是讓養殖戶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為此慶安縣集中縣鄉兩級畜牧乾部深入村屯舉辦『畜牧管理條例』培訓班,還把省裡專家請來講課,運用身邊典型事例講法釋法。同時,他們還利用大篷車、過街旗、小傳單、宣傳冊等載體,向畜牧戶講法,形成強烈的法治氛圍。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村屯實際,制定了養殖村規民約和養殖守則,並對分管乾部確定職責,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嚴管嚴查。由於法制宣傳到位,養殖戶守法遵法自覺性增強,有效遏制散養、放養的現象,普遍做到雞進籠、羊入欄、豬關圈,使村屯環境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