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專項基金資助,清晰呈現黑龍江電影發展歷程——
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問世
黑龍江日報2月15日訊 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專項基金資助的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日前完成創作工作。該項目由我省青年影視人孫建偉牽頭,組創人員用5個多月的時間,翻閱、挖掘、梳理大量的電影原始文獻,時間跨度涵蓋七個歷史時期,呈現出一個清晰的紀錄片文本。日前,記者就黑龍江電影發展脈絡等問題采訪了這部劇本的項目帶頭人、我省地方文獻收藏家、影視人孫建偉。

新中國第一部長紀錄片《民主東北》第七輯電影海報。

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海報。

中國最早的『電影准映證』:1906年交涉總局簽發給璦雜斯的電影護照。
一個人與《黑龍江電影百年》
2013年,由省委宣傳部精品圖書出版工程專項資金資助的《黑龍江電影百年》,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黑龍江文藝獎。孫建偉的這部著作50萬字,對黑龍江在近現代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大量詳實可靠的資料。
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孫建偉收集黑龍江地域文獻已有23個年頭,《黑龍江電影百年》從2004年編撰,至2011年完成,歷時8年。孫建偉參考大量書籍、文獻,搜集實物圖片10000餘份,走訪業內人士百餘人。
孫建偉談起黑龍江電影滔滔不絕,黑龍江電影從1899年至今已走過118年的歷史,在中國電影史上開創多個先河,如中國第一個外文電影雜志、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中國最早為外國人發放的電影准映證、中國最早的影片檢查制度等。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上,黑龍江電影有特別的貢獻,如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制片基地就是東北電影制片廠,它是在合江省(現佳木斯市)興山市(今鶴崗市)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創造新中國數個第一,第一部故事片《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短紀錄片《東影保育院》、第一部長紀錄片《民主東北》等。新中國第一部抗日題材影片《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是新中國第一部獲國際獎的影片。
從2004年開始,孫建偉在口述歷史采集工作中,先後走訪電影《大渡河》編劇魯琪、原省電影學校校長王丁、原省文化廳電影處處長呂中山、原省電影家協會秘書長孫莉、龍江電影制片廠廠長婁東義、原哈爾濱市兒童電影院院長唱凌勵,以及孟烈、趙光遠等影視界前輩,使他對黑龍江電影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省史志辦專家柳成棟稱,《黑龍江電影百年》從電影業的變遷、電影放映場所的更替、電影人的人生軌跡、電影設備的更新換代、電影教育的改革、電影文學的繁榮、電影制片的發展等方面,全面展示電影在黑龍江的傳承。這是黑龍江第一次編著全面反映黑龍江電影發展歷史的書籍,它的出版填補了黑龍江文化史的空白。
在《黑龍江電影百年》一書完成後,孫建偉又開始挖掘、整理沒能出版的電影文獻,目前,文獻總量達100餘萬字、圖片10000餘幅,希望能夠集結成《黑龍江電影文獻匯編(五卷)》。
2016年,孫建偉以所藏20餘萬黑龍江地方文獻與哈爾濱市香坊區文體局聯合成立黑龍江省浩源地方文獻博物館,他先後接待和參與中央電視臺、上海衛視等紀錄片劇組的攝制工作。孫建偉敏銳地意識到,用現代光影手段詮釋黑龍江電影史是絕佳辦法,於是他將《黑龍江電影百年》寫成劇本,把這一切呈現出來。
黑龍江電影史是中國電影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文藝家評論家協會理事林超然表示,黑龍江電影在業界並無優勢地位,甚至常在學術聚焦與熱點之外。有些人認為事實上並不存在『黑龍江的電影』,只有『中國的電影』。孫建偉的《黑龍江電影百年》正是對這一話題的精准回應,對中國電影史研究與重現具有一定的補充意義。
著名制片人趙光遠說:『我不知道孫建偉和他的團隊付出多少努力,研究了多少資料纔創作完成了宏篇巨作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的,但看了拍攝腳本,我卻能預知到《黑龍江電影百年》這部紀錄片如果拍攝完成,將是我國電影史的一件大事。《黑龍江電影百年》拍攝腳本敘事宏大,史料詳實,視角獨特,觀點新穎,構思巧妙。更重要的是不論電影研究者們從哪種角度與學術觀點去寫《中國電影史》,黑龍江的重要地位都是繞不開的一筆。記得創辦哈爾濱電影評論學會與創辦哈爾濱冰雪電影節時,長影廠趙寶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章柏青,著名電影評論家王雲漫探討哈爾濱電影評論現象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觀點:如果說長影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藍,哈爾濱電影就是長影的後花園。』
孫建偉說:『30集大型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創作貫穿歷史,按照不同歷史時期漸進演繹,將百年黑龍江電影進行完整、系統的回放。我要感謝和我一起完成劇本創作的張瑞晨、柴雲志、張紹蘭、王椿澤、黃曉玲等年輕編劇們,是他們的努力付出,纔有了今天豐厚的成果。』
體現文獻紀錄片的本色和面貌
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薇認為,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用畫面講述黑龍江電影的百年經歷,不僅是對百年黑龍江電影史的學術式梳理,更是對現有中國電影史對黑龍江電影敘述和評價遺漏的補償與匡正。
從事區域文化與大眾藝術傳播研究的高方教授表示,孫建偉以細膩有序的筆觸為我們展開一幅關於中國電影的長卷。從俄國人對黑龍江電影產業的壟斷到法國電影、好萊塢電影的競相登場,《黑龍江電影百年》立足黑龍江,跨越不同階段,從二十世紀初年一直梳理到當下的中國電影產業,介紹了中國電影的拍攝與營銷等難得的珍稀資料。
黑龍江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主任田雷說:『近30萬字的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劇本以黑龍江電影本體為核心,在完成從歷史到當下考察的同時,劇本對於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電影產業的現狀分析詳盡,回望來路、探索前程,既富於歷史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劇本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縱橫結合、氣勢磅礡。所涉地域不僅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鶴崗等當代黑龍江城市,而且涵蓋各個階段其他重要城市如香港、上海、北京等地乃至國外的電影事業狀況,洋洋大觀,蔚為風景。劇本涉及的當代技術與歷史文獻密切結合、相得益彰,體現了「文獻紀錄片」的本色和面貌。』
孫建偉表示,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本身具備較高的附加值和文化衍生力,如果能夠拍攝,必將為東北文旅打造、影視創作等涉及老工業基地轉型的新興業態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省電影家協會負責人張磊認為,30集文獻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呈現這片黑土地的滄桑變化,作者憑著對黑龍江風物人文的關切和對電影的熱愛,以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追溯電影的源起,孫建偉對家鄉熱土的熱情禮贊,一片赤子情懷令人感佩。
著眼『龍江絲路帶』讓龍江聲音走上國際舞臺
孫建偉透露,在完成紀錄片《黑龍江電影百年》之後,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著手20集文獻紀錄片《龍江絲路帶》劇本創作,他希望這個項目和這個年輕團隊能夠得到資助,力求通過對『龍江絲路帶』的影像梳理,將黑龍江在國家『一帶一路』規劃中的重要地位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
孫建偉說:『電影文化在黑龍江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自1897年修建中東鐵路,黑龍江地域已經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淘金地」之一。而從電影的發明開始,黑龍江這塊土地,便與這個時尚的人類精神產物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世界最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把歐洲電影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裡,而遠涉重洋的美國好萊塢也能在這裡佔得一席之地。發生在龍江大地的一件件史實,一樁樁影壇趣事,是「龍江絲路帶」中重要的文化內容,是我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