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6日訊(記者 楊帆 印蕾 吳瓊 宋巍)『一大早,我給你梳了兩個小辮子,多可愛。加油,我的寶貝們!』這是16日早晨,全國殘疾人運動優秀教練員、七臺河特奧速滑隊公益教練員張傑發的一條朋友圈信息。在她的朋友圈裡,生動地記錄著她和特奧孩子們生活、訓練的點點滴滴。目前,張傑陪伴唐春雷、高萌、聶雙月三名入選國家隊的孩子在四川成都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集訓,迎戰2017年維也納冬季特奧會。

張傑和入選國家特奧速滑隊的孩子們在一起。
從世界冠軍到帶殘障兒童冰面飛翔的『教練媽媽』
1972年生於的張傑是中國首次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也是冬奧冠軍楊揚的師姐,她和同樣獻身短道速滑事業的丈夫董延海曾經留學、客居日本。
2011年,張傑、董延海歸國,致力於國家短道速滑事業發展。此時,楊揚負責籌建、主管的上海市冰上運動基地亟需高管、教練,張傑、董延海在這裡做起了管理和教練。2014年,冬奧冠軍搖籃七臺河基礎選材訓練告急,董延海作為特殊拔尖人纔辭別上海,回到家鄉創建『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特色學校』。
在日本東京學習和生活期間,張傑就潛心研修立志奉獻於社會公益事業,獲得了《知的障礙和高齡者介護免許(資格)證》。基於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愛和專業技能,張傑夫婦來到七臺河特殊教育學校組建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速滑隊,教聾啞、智力障礙、唐氏綜合癥這樣特殊的孩子滑冰。起初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帶這些孩子玩,讓他們也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我是一名短道速滑運動員,從小就感受到了飛翔的感覺,我希望孩子們也能感受到這份快樂。訓練兩年多的時間,有三個孩子入選國家隊,這些真的是意外收獲,是一個奇跡。』說到這張傑聲音有些哽咽。

張傑的隊員在訓練。
從腿伸不直到冰面飛翔、清晰表達
速滑隊成立之初有26名隊員,孩子們從踉蹌走上冰面到能夠滑行大概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孩子們不斷跌倒又爬起給我堅持的動力。那個天天哭鼻子的小姑娘興奮地喊道她會了的時候,我竟然哭了,我能感受到一個動作對於特殊孩子一生的影響,就是從那一刻,他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那一刻,我的生命似乎都閃亮起來。』張傑動情地講道。
『高萌起初是用腳尖走路,她的腿是彎的,肌肉僵硬,呆呆的聽不懂我的指令,簡單的言語表達也是障礙。而現在她簡直換了一個人,「變身」一個貼心懂事的小姑娘,她愛上了滑冰,可以不上課但必須上冰,她會記住比賽的時間、會有壓力、會失眠,滑冰成了生活的支柱。』張傑告訴記者,高萌還特別懂事,在餐廳吃完飯他會把桌子擦乾淨、幫教練媽媽整理冰刀,前幾天高萌竟然悄悄地問媽媽,自己是不是腦袋有問題,為什麼要生下她這樣的問題,這都是運動康復帶來的改變。
訓練時,正常孩子能聽懂的,智障孩子聽不懂,需要教練畫圖並一遍遍示范。智障孩子運動神經不發達,心理素質脆弱,時不時鬧情緒,張傑又是哄著又是勸著。凡此種種,都需要張傑付出千百倍的努力。為了練好一個動作,孩子們要千百次重復同樣的動作。為此,張傑嗓子都喊啞了,與孩子們一起爬冰臥雪、一起頂烈日練體力耐力,一起流淚一起歡笑,付出了比其他教練員更多的心力。張傑把隊裡每個殘障孩子都當成『寶貝』,整天嘴裡說的最多的是韓寶貝、劉寶貝、聶寶貝……心裡想的最多的也是她的隊員寶貝們。有人問,她是不是獲得比其他教練更加多的利益,答案是張傑不拿一分錢,只是做一名義務培訓的公益教練員。
從無法直立行走、表達困難、性格孤僻到如今冰面上如健全兒童一樣運動、歡笑的孩子們,是張傑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一周至少三次冰上運動的陪伴中改變的。除了指導訓練,張傑還言傳身教孩子們基本的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讓他們能參與社會生活。
『如果問我施了什麼魔法,我想說那就是愛,我付出的是愛,收獲的是奇跡。』張傑的世界裡都是這些孩子,即便結束一整天的訓練回到家,手頭忙的事還是為了這些孩子,15歲的女兒有時都會嫉妒,說著『你去好好陪你的寶貝們』這樣的話。『我把孩子們帶進滑冰運動的世界,但這只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扇門,通過這扇門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希望有一天他們和健全人一樣走進社會,實現自我價值,這也是我最大的願望。』張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