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1日訊 烏馬河區貫徹落實市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考察調研時提出的特指要求,深化『三轉兩創一融合』轉型發展經驗,全力做好生態建設、經濟轉型及民生改善等重點工作,力促綠色化轉型全面提速。
更加注重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林地『三亂』整治,強化項目用地管理。嚴格落實領導乾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形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更新造林6000畝,紅松果材兼用林營造比例達50%以上。建設特色經濟林2000畝。提高森林撫育作業質量,撫育中幼齡林13萬畝。推進苗圃市場化經營,改造育苗苗圃45畝,提昇育苗能力。開工建設投資6800萬元的中小河流烏馬河治理等項目,確保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更加注重放大優勢,提昇特色經濟水平。加快完善核心景區,完成西嶺至鐵力鉬礦的旅游公路建設,開工建設西嶺高等級滑雪場和度假酒店。不斷培育山莊經濟,推動養溪谷、育苗民俗村等加快發展。建設梅花河水庫,增強紅松母樹林景點吸引力,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實施『旅游+』戰略,打造全市美食名街,推動旅游與文化、會展等產業整合發展。優化林下經濟產業布局,發揮北貨郎和伊林食用菌基地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扶持發展『棚室』木耳,增加產業附加值。著力發展以楓尚農業和育苗無公害蔬菜為引領的農業種植。著力發展『全程可追溯』森林豬,促進林場(所)發展森林豬、森林雞等,年內飼養量分別達到11萬頭、17萬只。支持新明家具二期生產線建設,拓展營銷渠道。推動以『北沈香』為重點的根雕木藝產業發展,扶持壯大光明松道、美江、永達等龍頭企業,提昇文化創意和市場營銷水平。
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增強項目帶動能力。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產業昇級的重中之中,全年安排重點項目9個,完成投資10億元,全力推動項目按計劃建設、落地和投產。建設總建築面積5000平米的養生養老中心;建設森林食品加工車間3000平米,購置加工生產線設備,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噸;建設小漿果示范基地1000畝,種植瓜果、蔬菜等采摘性植物,建設佔地15萬平方米的農林產品交易大集等。在匯源會展中心謀劃舉辦林下產品主題展會,面向全國引進中高端會議及森林文化主題論壇召開,打造省內大型的文化藝術中心、室內微電影拍攝基地。完成物流園招商工作,確保6月份開園。推進企業家莊園百棟木屋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匯源綠谷項目的示范帶動效應。完成總投資3.6億元的華能電廠固體電蓄熱項目,進一步保障供熱。支持奧德燃氣續資5000萬元項目建設,增加民用戶配套安裝3000戶。支持4S店項目三期工建設,促進企業銷售額增加。完成總投資1億元的西嶺養護中心項目,確保年底前投入使用。加大老東北農牧大豆精深加工、山東萊陽蔬菜加工等大項目的對接推進力度,加快項目落地轉化。務實開展招商引資,在引進具有終端產品的重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拓展更大發展空間。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更深層次上取得突破。適時跟進教育、醫療等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整合各方資源,配合伊林集團、旅游集團、供熱集團運營。實施林業局經營體制改革,加快林場所實體經濟發展,讓更多林場所職工群眾通過『經濟實體』受益。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改革部署,完成去產能任務,著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以市裡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意見為契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落實好『營改增』及小微企業結構性減稅政策,推進『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兩證合一』登記制度落實,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催生更多市場主體。夯實對俄合作基礎,力爭年出境采伐人員400人以上、采伐木材20萬立方米以上。加強遼寧丹東港木材儲備加工園區建設,促進產、供、銷全產業鏈形成。加大收購力度,增加境外『活立木』資源儲備。支持伊林集團在該區新建拼板廠項目,創造經濟效益和安置人員就業。謀劃境外木材精深加工和農業開發項目,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和貿易規模,增加收入。
更加注重城鎮建設,營造優良發展環境。結合烏馬河『智慧城市』項目,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美麗烏馬河』。配合市裡完成西嶺至鹿鳴鉬礦、林都機場至溪水、梅花山滑雪場至五營旅游防火公路建設。繼續實施棚戶區改造,消化存量房源,拆除棚戶區1000戶,重點新建頤養家園養護中心和林苑棚改小區。推進管道燃氣進戶工程。新建污水管網改造項目,建設污水管道23公裡。對5棟老舊住宅樓室內給水系統進行改造。新建烏馬河區城市綜合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 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推進社會事業進步。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學前教育工作,建設學校錄播教室,新建1所公辦幼兒園。啟動公立醫院綜合體制改革工作,實現藥品零差價,爭創二級甲等醫院。新建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疾控中心和1760平方米的婦幼保健院。積極推進分級診療,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投資600萬元新建總佔地2.2萬平方米的公共體育場田徑跑道和足球場項目。繼續提高低保標准,城市低保由每月500元提高到530元,農村低保由每年3500元提高到3710元。加強困難人群救助工作,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救濟體系,繼續實行『救急難』制度。投資450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510個,新增就業1000人。紮實推進扶貧工作有序開展,突出產業扶貧,用好專項扶貧資金,確保按時限要求完成貧困人口脫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