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本報組織策劃了『站在抗聯老區的大地上』大型系列報道,圖為報道組成員奔赴戰跡地采訪。

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抗聯後代的父輩們是東北抗聯歷史的親歷者。因為是抗聯後代,東北抗聯與他們距離更近。因為是抗聯後代,他們的人生比別人多了一種情結。針對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一事,記者采訪了多位抗聯後代。『激動、落淚』是他們共同提到的字眼,繼承父輩遺志,傳承十四年抗戰史是他們的共同信仰。

李江是抗聯老戰士李敏的秘書,他告訴記者,從2002年,李敏開始呼吁將『東北抗聯十四年歷史』寫進教材,李江在2010年至2015年間,協助李敏一起參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參與書寫提案,當時提案受到了省領導的支持,也受到了很多研究東北抗聯歷史的專家、學者們的支持。李江說,每次提案都在3000字左右,多次提案希望將『十四年抗戰史』寫進教材。今年年初,當『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並將『十四年抗戰』這一概念全面落實到教材中,文件一出,他內心激動無比,他認為這是從國家層面對於這段歷史的高度認可,這段歷史進入教科書,讓青少年記住這段歷史,對於歷史的記憶和傳承意義重大,也為歷史專家和學者深入研究這段歷史起到積極作用,中國的抗戰體系也更加完整。李江說,李敏每次帶領抗聯精神宣傳隊宣講東北抗聯精神和事跡時,都講述十四年抗戰史,如今這段歷史正式進入教材,他們在踏遍深山時,更有動力和底氣將這段歷史講述和傳承。
記者電話聯系抗聯後代田軍時,他正在上海住院,田軍的爺爺田秀山和安重根是『拜把』兄弟,一直支持抗日,他的兩個姑姑田仲樵、田孟軍共同締造了名噪一時的『國際紅色交通線』,多年來田軍一直致力於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田軍告訴記者,李敏關於『東北抗聯十四年歷史應該寫入教材』的提案得到了抗聯後代的一致支持,他認為,將『十四年抗戰史』寫入教材,是正視歷史、承認歷史、揚我國威的一件大事,教育子孫後代,從孩子做起,這對於傳承『十四年抗戰』歷史意義重大。
1月31日,抗聯老戰士申連玉離世,她的小女兒張淑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能把『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又寫進了教材中,作為抗聯後代,特別高興。盡管她的母親過世了,但是完成了戰友對她的囑托,站好了最後一班崗。作為抗聯後代,她將高舉抗聯旗幟,將抗聯精神繼續傳頌。
劉穎是東北抗聯女戰士李桂蘭的女兒,是省作家協會會員,退休之後一直從事東北抗聯中女戰士的研究和寫作,已推出抗聯題材作品《忠誠》、《東北抗聯女兵》等兩部著作,社會反響強烈。記者注意到,在劉穎的手機中,有好幾個東北抗聯後代的微信群,她告訴記者,當『十四年抗戰』概念寫入教材這個文件一出,東北抗聯後代的微信群沸騰了,大家紛紛為這段歷史寫進教材叫好,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劉穎說,她在看到『十四年抗戰』概念進入教材這一文件時,當場落淚,作為抗聯後代,她將繼承父輩們英勇奉獻的精神信仰,弘揚東北抗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