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現場。

楊子榮烈士。
黑龍江日報2月28日訊 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的事跡如今家喻戶曉,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家連他的家鄉都無法確定,所有信息來自於長篇小說和同名電影《林海雪原》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等載體。23日是楊子榮犧牲70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在東北烈士紀念館,83歲的東北烈士紀念館原業務副館長、研究館員溫野登上『龍江講壇』,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為聽眾講述年僅31歲就壯烈犧牲的楊子榮在林海雪原上的傳奇事跡,呈現了一個機智、勇敢、活潑又有些頑皮的真實的楊子榮,讓聽眾在欽佩其英雄氣概之餘,更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愛講故事善於喬裝改扮
經過《林海雪原》和《智取威虎山》等文藝作品的傳播,楊子榮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假扮土匪智取威虎山的英雄。而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個善講笑話,喜歡研究軍事戰術,喜歡與人溝通交往,擅長化妝的活潑的小伙子。
溫野說,楊子榮原名楊宗貴,小時候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對書裡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英雄。當得知村裡組織報名參軍的消息後,他沒和家人商量,就報了名。不過報名時他沒用『楊宗貴』,而用了『楊子榮』的名字。楊子榮參軍的時候已經29歲,是當時軍隊中年齡比較大的。首長見他是個『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當炊事員。他高高興興地上任,因為善於講故事、說笑話,他很快與戰士們打成一片。他擅長做思想政治工作,在行軍途中,每到一個地方,就利用向老鄉籌糧、借鍋灶等機會,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人民軍隊的性質,發動青年參軍參戰。一路上,楊子榮一人就動員了30多人參軍,被部隊評為『擴軍模范』。在一次渡江作戰中,軍隊面臨無船渡江的困境。楊子榮主動請纓,沿江走了30多裡路,終於找到一艘船,並成功說服船主幫戰士渡江。他自己卻和一些會游泳的戰士,在冰涼的江水中泅渡過江,因此被時任團副政委的曲波認識並賞識。
在一次聯歡會上,曲波聽說楊子榮會化妝,有些不相信。楊子榮就和他打賭。楊子榮說:『一會兒我化妝從大集上走過,你肯定看不出我。』曲波不信,說:『如果看不出你,我就請大家吃糖。』曲波跟幾個人在集市上瞅著,人走光了也沒見到楊子榮。正納悶,一個駝背老頭過來了,頭上頂個瓦盆,拄根棍子,鼻涕涎水的。他拍了一下曲波的肩頭說:『曲政委,你看出我來了嗎?』說完,哈哈大笑,原來他就是楊子榮。
愛百姓不怕犧牲
溫野說,楊子榮的革命理念很朴素,很人道。他愛人民,寧肯自己犧牲,也不願讓百姓受傷害;對付土匪,他主要是抓,而不是殺。著名的杏樹溝舌戰群匪戰例,就是楊子榮利用大智大勇俘虜了大量土匪,將損失和傷害降到最低。
那是1946年3月20日早晨,楊子榮所在的三營在杏樹溝追擊土匪李開江部,當時那裡集結從各處逃竄來的土匪400多人,他們憑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周圍高大的土牆、堅固的工事,與剿匪部隊對峙,負隅頑抗。22日,攻打殘匪的戰斗打響,楊子榮帶領尖刀班衝在最前面。由於敵人火力太猛,組織多次進攻,都沒成功。為了盡早結束戰斗,減少部隊傷亡,指揮部命令炮火支援。幾炮打過去,敵方陣地和村子裡立刻濃煙滾滾,隱約聽到村子裡婦女和小孩的哭喊。如果再打下去,雖然能把土匪消滅掉,但村裡老百姓也將遭受損失。在炮擊間隙,楊子榮一個箭步從溝裡鑽出來,揮舞白毛巾,直奔村裡去勸降土匪。他對眾匪徒曉以利害,規勸他們投降。在他的努力下,400餘名匪徒放下武器,村裡百姓也沒有傷亡,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就這樣,一場血戰被楊子榮的勇敢舉動化解了。在這次著名戰斗結束後,楊子榮被評為團戰斗模范。
家鄉考證費盡周折
電影中的楊子榮英勇無敵,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但真實的戰爭是殘酷的,『智取威虎山』僅僅16天後,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犧牲了,年僅31歲。
溫野說,1983年5月,有關部門為撰寫楊子榮烈士傳記,需要公開寫明楊子榮家鄉。由於楊子榮原名楊宗貴,而參軍時用的是楊子榮的名字,又由於在戰爭年代,楊子榮沒給家人寫過信,所以有關部門通過訪問其生前多位首長、戰友,對其事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但始終不知道他是什麼地方的人。後來找到楊子榮的12名戰友,其中有人回憶楊子榮說過他的家鄉是牟平縣的某某河村,經查證可能就是嵎岬河。後來溫野想出一個辦法,把東北烈士紀念館內展示的唯一一張楊子榮照片放大,寄給山東省牟平縣民政局,請他們拿照片到嵎岬河村找當地人認一認,弄清楚楊子榮是否是當地人。結果當地人確切認出楊子榮就是他們村參軍的一直杳無音信的楊宗貴(楊子榮原名)。他的哥哥楊宗福通過照片確認了楊子榮身份。後來東北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又到嵎岬河村考證並參加了在牟平縣召開的楊子榮烈士研討會,牟平縣1991年7月在烈士家鄉建立楊子榮紀念館和英雄塑像,英雄的身份最終得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