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 王春穎)『隨著多年來大規模的農業開墾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黑龍江省寶貴的寒地黑土資源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日趨惡化。如果寒地黑土不可再生資源遭到破壞,建設全國綠色食品基地和祖國『健康綠色大廚房』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蘇艷霞大聲疾呼。

全國人大代表蘇艷霞。
作為來自糧食主產區黑龍江省綏化市的一名代表,蘇艷霞圍繞寒地黑土的保護問題做了專門調研,結果令人懮心忡忡。
經過近百年的開墾,寒地黑土區的可墾荒地逐漸減少,耕地總體土壤質量下降,已成為黑龍江省寒地黑土耕地利用中的重要問題。據測算,開墾20年的黑土地土層厚度減少為60—70厘米,有機質下降1/3;開墾40年的寒地黑土地土層厚度為50—60厘米,有機質下降1/2左右。與此同時,風蝕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黑土層每年可減少4-5毫米。水蝕不但使黑土層變薄地力銳減影響作物生長,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庫淤積。作物生長環境日趨惡化,土壤鹽漬化、沙化、酸化面積不斷擴大,中低產田增多。
圍繞加強寒地黑土保護,蘇艷霞代表建議,實施土地修復重大工程,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推進黑土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項目建設,采取有利措施進行黑土層剝離。推廣耕地質量提昇技術,增加有機肥料投入,補充和增加土壤有機質。推行科學耕作制和輪作制,大力推廣以『松—旋—翻—耙—免』相結合的科學耕作制度,以及『米—豆』輪、『豆—麥—薯』和『豆—米』輪作制。科學規劃,制定不同類型改良方案,走以有機培肥為主,農機、農藝、水利、化學、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路子,通過全面規劃,分期改造,努力建設高標准農田。制定《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條例》,把耕地質量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蘇艷霞代表還提出,應強化國家對寒地黑土保護投入的責任主體地位,從維護長期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將黑土耕地的保護和修復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將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納入全國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的試點示范重點區域,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治理修復。建立國家寒地黑土保護基金,以及長期耕地質量建設補償機制,根據寒地黑土耕地保護責任落實、耕地數量質量保護指標、糧食產量貢獻等相關情況,對各級政府及土地承包權益人進行補貼。從國家層面整合現有各項農業投資,明確用於耕地質量建設資金以及資金額度、部門監管責任,保證耕地質量建設資金發揮應有作用。
『黑龍江省糧食品質好、產量高與寒地黑土有直接關系,這是農業良性發展的根基。』蘇艷霞代表說,『保護寒地黑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領域及國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層面,當前尤其要結合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多策並舉拿出可靠可行的具體保護措施,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形成有效的機制加以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