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思路找對路完善農業價值鏈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暢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黑龍江日報北京3月5日電 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省面臨的重要課題,迫在眉睫又勢在必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農業種植結構和經營方式到底該如何轉?怎麼調?對於如何讓農民從土地中受益,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探索綠色發展
我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譚志娟代表提出要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立足點。她建議,要開展棚室經濟,種植綠色有機蔬菜,提高產品的質量。除了特色蔬菜種植,譚志娟還提出將谷子列為重點主糧的建議。她說,谷子是一種耐旱穩產作物,與水稻、小麥、玉米三大傳統主糧相比,具有耐旱性強、營養價值高、谷草價值高、耐儲存、具備全球糧食市場競爭力等特點。
那輝代表根據地域特點談了種植結構調整。她說,『以安達市為例,該市地處我省松嫩平原腹地,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多年來都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但由於安達市農業多為旱田,主要以玉米為主,種植經濟作物比較單一,安達市結合地方實際,提出建設百萬畝旱田改水田工程,可以配合此項工程,發展水稻種植業。』
調整種植結構
『目前,種植飼料玉米的產量大、價格低,要想促進農民增收,就要想辦法調整種植結構。』付華廷代表說,要以政府的引導為依托,改種鮮食玉米、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飼草、水稻等經濟作物,並發展棚室經濟,利用龍江冬季積溫高、夏季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優勢,種植大棚蔬菜,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結構性調整不止一條路,哪條適合走哪條。付華廷認為應打開思路,發展多種種植和養殖模式,他粗略地算了一筆賬,如果建造移動大棚,種蘑菇食用菌純利潤9萬元,種草莓純利潤5萬元,種香瓜純利潤3萬元,種美國提子純利潤5萬元,種白菜純利潤4萬元,種圓蔥純利潤4萬元。發展多種經營,種植中藥材、搞林下經濟,對農民來說,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是兩大歷史性課題,調結構主要是堅持市場導向,適應市場需求。付華廷說,農業結構調整,重要的是能將產品賣出去,由『賣得好』引導農民來種植。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社要與市場對接,引導農民合理種植,以提高品質倒逼種植無公害有機食品。政府引導、政府扶持、找投資商……多角度、全方位化調結構。產品能否賣出去,主要靠建立市場化平臺。
付華廷介紹,甘南縣共10個鄉鎮、8個社區、100多個行政村、300多個自然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農村信息化,讓信息進村入戶,建立了395個信息點供農產品上線。為實現配套,還建立了1萬噸的智能庫,農產品上線當天賣不了的就儲存到智能庫;建立了50噸的糧食庫,把農民糧食儲存起來,切實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在地裡使用高清攝像頭監控,可追溯到是誰種的作物、用的什麼肥、用的什麼藥,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
孫斌代表也認為種植結構調整應以市場為導向,種植經濟作物時,要有市場和產業體系作為保障,不要盲目跟風種植,市場需求有限,盲目種植可能會產生市場飽和問題。
推進精深加工
付華廷認為,糧食加工企業和合作社要對市場說話,就要建立一整套配套產業。種植結構調整只是一個局部問題,還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如何讓『原字號』釋放新動力,譚志娟認為應從『農頭工尾』上做文章,她建議國家支持玉米主產區發展玉米精深加工。出臺政策,在產業布局上支持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聚集,並適度調整玉米面積,保證加工原料和飼料用量。重點對發展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項目放寬政策限制,並幫助拓展京津冀等外埠銷售市場。
付華廷說,應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建立農業全產業鏈,提昇農業價值,從而實現農民增收。比如玉米搞精深加工後,生產出葡萄糖氧化?、耐高溫植酸?、單寧?等產品,附加值比較高。
孫斌提出,要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要求,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注重糧食精深加工,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經濟,讓種糧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經營,真正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