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6日訊 備春耕生產如何做到優質高效,為豐產增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慶安緊緊錛住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鏈,在『五個突破』上做足做活文章,為備春耕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慶安縣是全國第一個綠色食品之鄉,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達到205萬畝。有機食品種植面積也有了快速發展,達到5萬畝。有32個品種取得綠色食品認證,5個品種取得有機食品認證。特別是去年以來,他們的綠色有機食品連續取得殊榮。『慶安大米』被評為全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由33億元提昇到69億元;鑫利達和東禾被評為中國大米區域品牌核心企業;『慶禾香』牌大米獲『中國十大好吃米飯』。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是動力,也是鞭策,更使縣領導深刻認識到,打造綠色有機食品是創造優質高效農業的唯一途徑,必須緊緊抓住不放。為此他們決定今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再增加20萬畝,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再增加5萬畝,並為此制定了五個突破措施。
在搶前抓早上突破。搶前抓早能出積溫,也能出優質。因此從備春耕生產一開始,縣政府連續召開會議,推廣典型經驗,要求農戶結合地理位置、所種植品種,搶前抓早搞好備耕生產,還派出乾部深入一線做好跟蹤指導。早在正月十五前,民樂鎮有機蔬菜示范園種植的香瓜秧苗已破土發芽,這種早栽培可以讓香瓜提前成熟25天左右,每斤銷售價格可比往年提高2元以上,僅此一項一棟大棚可多增加5萬元的利潤。他們抓住這一典型及時推行,全縣各種作物的種植已經掀起搶前抓早的熱潮。全縣25個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已經陸續開始泡種催芽,不少地方的大棚也開始頂凌冒雪覆棚,為提高地溫作好了先期准備。
在使用有機肥料上突破。要生產出綠色有機農產品,必須從施肥抓起,確保土地有足夠的有機肥投入。為此采取三條措施:一是所有地塊一律測土施肥,做到精量投入肥料,把化肥使用量減到最低額度;二是農業部門和肥料制作單位聯合,制作復合積碳有機肥。這種肥料富含寒地黑土有機質和微量元素,能使作物保持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原生態、綠色、無污染;三是廣使農家肥,他們把全縣32個養豬大戶、26個養牛基地、148戶養殖家禽大戶,所產的農家肥交給農家肥經紀人,制作成優良農家肥,再出售給種植農戶,不僅確保了有機農肥的充分使用,而且有機種植面積有了可靠保證。據統計,今年投入農田的農家肥可達1萬噸。
在先進種植技術上突破。去年慶安縣大面積探索成功水稻旱乾壟作、側深插秧施肥、無人機噴灑作業、稻鴨共育等先進技術,玉米大豆實施原壟卡種、寬行密植、雙膜覆蓋等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對於提高產品優質高效產生了重要作用。今年他們加大了推廣力度,采取舉辦培訓班,能人入戶指導、配選科技套餐、培養家庭明白人等項措施,努力使先進技術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同時他們還利用掛圖、視頻、微信等手段,做好示范引帶,努力做好先進技術的普及推廣工作。
在擴展示范園區上突破。去年慶安科技園區和農業示范基地在提質增效上發揮了重要的示范輻射作用,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今年他們將建設市級綠色科技示范園35個,建設省級『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22個,並且采取優惠政策、提供貼息貸款等辦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為充分發揮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的作用,他們將選用技術乾部進園區、邀請技術專家到園區、科技能人駐園區、科技大戶包園區的辦法,切實提高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的種植水平。並定期通過召開現場會、觀摩會、交流會,及時推廣那裡的先進經驗,使先進的種植技術得以全面推廣。
在種植成果追溯系統上突破。優質高效的產品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必須先得到客戶和經銷商的認可。為此他們把建立嚴密的全程監督體系、產品實行質量追溯作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突破措施抓好。去年他們在12個科技園區都建立起光纖網絡監控系統,從育苗、插秧、施肥到管理收割、加工、儲存全過程都能盡收眼底,實現了讓客戶明明白白消費。今年他們將在35個科技園區、22個示范基地、有機食品種植區,安裝監控設備,並通過互聯網,進入全省聯網監控平臺。並且對加工企業的每個產品都建立投入品檔案,產品真偽可查,質量可追溯,客戶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能看到實時監控系統錄制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