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13日訊 12日,大慶市肇州縣一間教室內,鼓樂和嗩吶聲此起彼伏,30歲的楊明星很賣力地指點現場的小學生練習,看著眼前各種樂器響起的熱鬧場面,楊明星的心情很是欣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小班鼓吹樂棚』第5代傳承人,楊明星目前面臨的境況並不輕松,『工尺譜沒譯完,部分老曲要失傳。』老祖宗留下的遺產能傳承多久,他心裡也沒譜。事實上,楊明星的遭遇只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尷尬的一個縮影。日前,我省召開2017年非遺工作會議,會上提出我省今年在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上的重大舉措:建設非遺特色鄉村,建設非遺展示中心,推進非遺項目進課堂、進教材等。『但是目前,有的非遺項目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已經瀕臨失傳,我們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搶救。』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研究部主任吳璇很無奈地說。
『楊小班鼓吹樂棚』:部分老曲要失傳
12日,記者打電話給楊明星時,他正在大慶市肇州縣由當地文化館提供的一間教室內免費給小學生授課。『每個周末我都要去,教的全部是我家的「傳家寶」』。楊明星小時候最喜歡聽爺爺講以前的故事:100多年前,『笙管笛簫嗩吶打』是當時人們唯一的文化享受,憑借祖輩工尺譜上那百變的曲調及嫻熟的演奏,讓楊小班鼓吹樂棚廣為人知。『五六個人圍坐一起,鏗鏘的鼓點伴著清脆的嗩吶,簡直就是個大型樂隊。』
楊明星說,工尺譜已有百年歷史,保留著300多首風格各異的曲目,他也只會吹二三十首,工尺譜還有一部分沒有翻譯出來,曲譜的錄制纔進行一小部分。『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如今已邁入古稀之年的爺爺楊成偉,是唯一會讀工尺譜的傳人了,第五代傳承人只剩下我一人。』
大慶市肇州縣非物質文化中心主任矯會告訴記者,『為了將這個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省裡和大慶市投入資金支持在肇州當地建立了傳習所,由楊明星每周末免費教授當地的小學生,希望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僅憑我一人的能力還遠遠不夠,楊小班現在已經打破不傳外人的古訓,只要是有意願學習的,我都非常歡迎。』楊明星說。
滿語『說部』:我省傳承人已90歲高齡
90歲的何世環老人是滿語『說部』黑龍江的傳承人,由於老人年事已高,且不會漢語,記者未能與老人完成交流。但省非遺中心為記者提供的一段視頻中,卻真實記錄了老人『說部』的震撼:畫面裡老人坐在地上,一會兒慷慨激昂地說著,一會兒高聲演唱,中間還佐以手勢,很有震撼力和現場感,藝術形式類似於現在的評書。
吳璇說,滿族『說部』是對本部族中一定時期所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或宗教信仰與美德進行的生動敘述、總結和評說,具有極嚴格的歷史史實約束性,『老人大概講述的是英雄人物之類的評說。』
『據記載,當時滿語說部曾成為北方最喜聞樂見的民族娛樂形式,但到了清末以後,漸漸瀕臨消亡。』吳璇主任說,目前何世環老人年事已高,滿語『說部』面臨著失傳風險。鄂倫春族?皮制作:堅持者寥寥無幾
在中國北方的鄂倫春族,人人都穿戴?皮縫制的衣褲靴帽,縱橫游獵,他們的習俗、舞蹈甚至服飾都帶有傳統標簽。但隨著農牧文明的式微,其中一項?皮制作工藝堅持者寥寥無幾。
吳璇主任說:『?皮制作是個精細活,從熟皮到縫制成品,細致到縫制方向和距離。』采訪中,吳璇主任拿出一本畫冊給記者看,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正手把手教學生縫制?皮服飾。吳璇主任告訴記者,這位老人叫孟蘭傑,今年已70歲,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鄂倫春族?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能獨立完成從剝皮、熟皮到縫制衣褲、生活用品和一些飾物等制作的全過程。『難能可貴的是,她將瀕危的傳統熟皮技藝、?筋線的制作技藝及剪皮花的技藝都完整地繼承下來,但卻擺脫不了徒弟難尋的困境。』
吳璇主任說,孟蘭傑老人現在手下有4個徒弟,但是由於學習時間太短,手法相對粗糙,對於?皮制作技藝的傳承,孟蘭傑老人很是擔懮。
怎麼應對?專家:探索途徑把非遺融入生活
據了解,我省目前有國家級名錄34項,省級名錄286項,市級名錄606項,縣級名錄707項。然而,國家級傳承人15人已有4人去世,省級傳承人433名中17人已去世。不少非遺項目都是人走了,把一身絕技和寶貝也帶走了。
『過去幾年裡,針對傳承人的問題,我們也進行了詳細的規劃,目前,我省已建立較為完備的四級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認定體系。同時一直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和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文化生態區建設工程。』吳璇主任說,我省不僅把非遺項目陳列進了博物館,更積極探索途徑把他們融進人們的生活。
吳璇說,經過他們加大搶救,使赫哲族伊瑪堪瀕臨滅絕的語言得以恢復。今後會加強非遺生活創意產品開發與應用,加大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資助力度,打造一批非遺特色小鎮和非遺特色鄉村;推進非遺項目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建設我省非遺展示中心,全面展示我省非遺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