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言傳身教淳朴家風 淡泊名利大醫精誠 ——記95歲高齡仍堅持出診的『國醫大師』張琪(下)
2017-03-21 06:0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杜筱 王剛 牟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1日訊(記者 杜筱 王剛 牟雪)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世代沿襲的道德規范和處世言行。每一個人都在一個具體的家庭裡長大成人,其人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毋庸置疑,無論是歷史上的先達賢人,還是當代的道德模范,無不沐浴著優秀的家風。換言之,一位先達賢人的身世,往往有一個好的家庭和家族。一位道德模范的足跡,往往打著好家風的烙印。

國醫大師張琪(資料圖)

  95歲的全國首屆『國醫大師』張琪教授在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的道路上奮斗了75個春秋,影響成就了以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為代表的繁榮的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成為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而且,他不但繼承和發展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秉承了中華民族仁愛、純良的治家之風。在張琪的身體力行和家風家訓的熏陶下,張家後代英纔輩出,事業有成。

  同時,從善行醫、淡泊名利、善調暢情志的張琪,也以其95歲高齡仍身體康健,堅持出診,向人們傳達著中醫養生的魅力。

  大親:以仁治家重養德,言傳身教潤無聲

  張琪為人忠厚坦誠,與人為善,他不但繼承和發展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秉承了中華民族仁愛、純良的治家之風,形成了張家正直善良、學有專長、互敬互愛的家教家風。其謙恭和藹的優良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著張家幾代人。

良好的家風影響和教育著張家幾代人。(資料圖)

  在張琪子女的記憶中,父親要求他們『做人德為先』,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張琪接人待物總是那樣語氣平和、和藹可親,遇事不怒,遇到不同意見,他也會耐性傾聽。從他們年幼時起,總會看到一些素不相識的患者登門求診,父親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診治。成為國醫大師後,他仍然是那樣謙恭和藹,樂於助人。對待患者,無論是追到診室的、擋在路上的、電話諮詢的、闖進家裡的,他都盡力接待,總是說患者看病不容易,能為他們解決點痛苦,累點應該的,心裡很高興。

張琪教授的兒女為擁有這樣一位好父親感到自豪。(資料圖)

  張琪對子女教育身教勝於言教,他的這些優良品質對子女影響頗深。他還常以自己的從醫之路告訴兒女,向著既定的目標發奮努力,就會成功在握。他關心子女的學習但不強求,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的專業。

  大女兒張佩霞1964年高中畢業報考志願時,父親希望她報哈爾濱醫科大學先學西醫,而後再跟他學中醫,將來當一個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可是女兒受多方面影響報考了理工科,學了自動控制專業。他雖心有遺憾但還是全力支持大女兒完成學業。

  五女兒張佩青,從1983年考取張琪碩士研究生到1991作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隨父親從事腎病臨床科研30餘年,時刻不忘父親教誨,不斷學習和進步,50歲時還考取了國家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纔。如今是黑龍江省中醫腎病專科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她取得的這些成就無不浸透著父親的心血。

五女兒張佩青時常向父親請教。(資料圖)

  在張琪的言傳身教下,七個子女都抓住機會上學讀書,以父親為楷模,刻苦學習。雖然受到文革的影響,但都以不同的形式完成了大學教育。無論從醫從教從事管理等行業,都是秉承正直善良的家風去做人做事,在各自的崗位上獨擋一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第三代孫兒輩9人中,有博士後1人,博士3人,碩士3人。他們都學有所成,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顯露頭角。

  張琪的大外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兒二科主任、醫學博士王海告訴記者,姥爺九十多歲仍堅持不懈地學習,各種中醫書籍、《中醫雜志》、《新中醫》等雜志一直擺在他的案頭。有一次出門診,有一例難治性白塞氏病,在國內多處醫院治療效果不佳,姥爺第一次治療覺得把握不大,僅開了兩周中藥,特意囑咐他吃吃試試,兩周後再來一趟。姥爺回家後查閱了不少古醫籍和現代雜志,在第二次就診時開方迥然不同,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緩解。此事給王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姥爺這種在學術上『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也一直鞭策著他。

懸掛於張琪國醫館的其親自書寫的書法作品是他真實的寫照。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在張琪身邊長大現任211醫院外科副主任的朱四強從小就目睹姥爺治病救人,尤其是在他高二時患重感冒高燒不退,姥爺的中藥使他轉危為安時,遂立志學醫。因他酷愛外科,選擇了西醫院校,第一軍醫大畢業後刻苦鑽研業務。受姥爺影響積極向上,2013年孩子纔一歲時就參加維和部隊去馬裡並擔任副隊長負責醫療工作,業務技術提高很快,受到大家的好評。

  讓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當老師的楊萌記憶尤新的是,他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三中,不覺有些驕傲起來。姥爺看在眼裡,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在送給他的集郵冊裡夾了一張小紙條,寫著『謙受益,滿招損』,讓他頗感羞愧。從此,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上,都以此時刻提醒自己,直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

  『互敬互愛』在四世同堂的張家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張佩青告訴記者,當年,年僅17歲的母親嫁入張家,在父親遠離家鄉在外闖蕩時伺候照顧年邁的太公公、太婆婆直到他們入土為安。後來隨父親到哈爾濱安家後,為支持丈夫學醫和從醫,母親承擔了全部家務,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這些都使兒女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身體力行。尤其是2010年母親患腦梗半身不遂,子女們輪流值班精心護理,並照顧父親起居、出診、講課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互相間沒有攀比,沒有退縮,都搶著多乾。

  這種孝順老人的精神,這麼長時間的堅持,潛移默化地教育著下一代。怎麼照顧好姥姥姥爺、怎麼孝敬好父母、怎麼教育好子女……成了他們時常討論的話題。而『幸福的老張家』微信群不僅是一個孝敬父母溝通信息的平臺,也是張家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一個傳承的見證。

  大簡:調暢情志修心神,隨和得康享長壽

  二月的哈爾濱依然寒風凌冽。2017年2月20日,大雪後的早上,在張琪簡朴的家中,記者見到了這位國醫大師。正如傳說,雖然鬢已花白,但耳不背,眼不花,滿口牙齒齊整無缺,精氣神也很好,根本看不出來他已是95歲高齡。

95歲高齡依然身體健康,十分健談。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在被問到大家最感興趣的養生秘訣時,張琪笑著告訴記者,其實並沒有什麼秘訣,人逐漸衰老是自然規律,誰都不可抗拒,只需一切從簡,科學對待,泰然處之即可。具體來說有三個重要,就是調暢情志很重要,精神愉快不易得病;合理飲食很重要,因為病從口入;適度運動很重要,因為可以強身健體。

  中醫認為百病都源於『七情六欲』,即人的健康與精神面貌息息相關。養生最重要的是調攝精神,調攝精神最主要的是快樂。張琪的快樂主要源於他所鍾愛的中醫藥事業,因為熱愛,所以快樂。75年來,張琪從未間斷過他所熱愛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工作中獲得快樂。閑暇時,張琪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尤其古典醫籍和醫學雜志,從閱讀中收獲快樂。

  每天晚上六點半開始,看黑龍江新聞,然後再看中央臺新聞聯播,是張琪保持多年的習慣,以此了解外面的世界,保持不落伍。此外,他還喜歡寫書法、聽京劇、聽音樂、看電影和好看的文娛節目,每當累的時候,就以此來緩解疲勞。遇到不如意的事或閑言碎語時,總是從客觀上分析,自我調整,保持精神愉悅和心理平衡,絕不擾亂樂觀情緒。

  在飲食方面,張琪十分推崇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食欲有節』。他認為,糧菜肉果是日常生活之所需,但應合理搭配,纔能使人氣血調和,百病不生。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健康的飲食習慣:日常不吃零食、不吸煙,不喝酒,按時進餐,食飲有節。飲食營養順其自然,既不暴飲暴食,也不素食清淡,主張膳食均衡,葷素搭配。吃飯也以七八分飽為宜,不可過份限食,致飢餓太甚,損傷脾胃,從而患生他疾。

  此外,張老喝茶也很有講究,平時喝清茶,認為茶可促進消化、清腦明目、利尿,能幫助清除體內有害物質,有利於身心健康。

  『生命在於運動』。張琪指出,運動包括體力和腦力兩方面。經常堅持進行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會使人精力充沛體力增強。對於運動,他認為,鍛煉不單練形體,更是鍛煉精神。要依據個人體力適度,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可益壽延年,但須持之以恆,但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張琪教授認為堅持鍛煉是養生重要的一環。(資料圖)

  長期以來張老天天堅持晨練,還在公園堅持了十多年的既能調和氣血,聰耳明目,又能鍛煉四肢關節和各個內髒器官的光浴、氣浴和風浴的『三浴功』鍛煉,做完後精神清爽身體有力。

2010年12月張琪在書房題寫賀詞。(資料圖)

  現在,每天早上六點左右起床,洗漱後就會去書房練習書法,也時常在室內散步,直到微微汗出,行氣活血。空下來會聽聽京戲,看看書,堅持學習,鍛煉思維,讓大腦處於活躍狀態。已95歲高齡的他如今身板仍然硬朗,這與他經常保持運動不無關系。

與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資料圖)

  在生活中,張琪是個儉朴隨和的人,除了中醫以外,什麼都可以隨便。煙酒不沾,飯菜隨意,從不進補,也不做專門的療養。不苛求情調,不附庸風雅,不貪圖享受。性格隨和,不急不火,很少見盛怒。這也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他強調,人們想要長壽,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調養、進補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對於養生,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科學規律,泰然自若地調攝身心,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快樂地工作和生活。

  家風如雨,潤物無聲,是給予後代最好的無形資產,是留給後代豐厚的精神財富。

  張琪的家風不僅言傳,更靠身教。他75載大醫精誠的人生,沈淀了低調、豁達與叡智的朴實和向善的正能量,這種朴實的正能量支橕著他的家,也深深影響、感染著周圍所有人,為人們樹立了大師的榜樣,也為社會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附:『國醫大師』張琪教授簡歷

  1922年,生於河北省樂亭縣。

  1928年,在祖父文蘭公的教導下學習中醫典籍。

  1938年,只身闖蕩東北,從做天育堂藥店的學徒開始,奮發苦讀。

  1942年,通過了漢醫資格考試,取得了行醫證書。

  1948年,他以全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中醫師證書。1951年,在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脫產學習西醫一年。

  1955年,調入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前身)執教。為培養黑龍江省的中醫骨乾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批師資力量做出了貢獻。

  1957年,參與籌建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並任中醫內科研究室主任,逐漸將腎病的治療與研究作為主攻方向。

  1964年,撰寫了《脈學芻議》一書。

  1964年,去重慶參加全國腎病學術會議,他的大會發言『慢性腎小球腎炎證治』獲得岳美中老中醫等一致好評。

  1976年,組織人員編著出版了《中草藥》和《中醫基礎》,為提高黑龍江省基層醫生的中醫學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作為寥寥無幾的中醫界代表,決心為中醫科技事業再揚風帆。

  1986年,國家科委和衛生部確定『七五』攻關計劃,張琪關於『中醫治療勞淋』的課題中標。

  1990年8月,張琪與鄧鐵濤、任繼學、路志正、焦樹德、巫君玉、顏德馨、裘沛然等8位名老中醫,為加強國家中藥管理局的職能聯合致信國家主席。

  1998年8月11日,張琪與鄧鐵濤等8位名老中醫致信國務院總理,提出發展中醫中藥,弘揚民族瑰寶的重要性,『中醫藥學術的丟失,將是全民族的無法挽回的損失』。8位名老中醫的進言,被稱為『八老上書』,對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9年,張琪名醫工作室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全國先進名醫工作室』。

  2009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聯合授予『國醫大師』稱號,黑龍江省僅此一人。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