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鄉土基因"是品質的精髓 提昇價值鏈突出特色是關鍵
2017-03-26 10:46: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26日訊 春節剛過,海林市海林鎮食用菌生產基地溫室大棚就熱鬧起來,100多位農民在這裡忙著栽植猴頭菇、黑木耳等菌種,期盼著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收入。

  海林鎮是『中國猴頭菇特產鄉』。近兩年,海林市一直努力將猴頭菇產業打造成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基地、企業、市場『三位一體』建設。目前,該市已建成食用菌產品加工企業40家,開發出糖果、糕點和即食品等猴頭菇系列產品。食用菌年生產規模總量達到17億袋,產值達50多億元,農民實現純收入達20億元左右。

  聚焦龍江農業,一個個如海林市海林鎮猴頭菇特產鄉這樣融入『鄉土基因』,以『特色』農產品另闢市場蹊徑的探索和實踐,正成為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溫飽過後消費質量提高的躍昇期,消費者對個性品牌農產品的需求快速上昇。基於這樣的形勢,農業發展應立足自身優勢,順應市場需求變化,調優農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突出『特色優勢』農產品的生產供給。

  農業發展高度依賴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因此許多地方的特色品種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大慶市就將其特有的曾經無人問津的沙土地,變成了如今農民搶手的『金豆地』。據了解,沙土地不適合種玉米,卻適宜種綠豆、紅小豆等雜豆。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沙土地種的雜豆附加值高,一畝地收益達1200多元。目前,該市綠豆、紅小豆、芸豆等沙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超過百萬畝,而且正在發展成一個大產業,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通過南方企業加工後銷往荷蘭、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年產值達9億元。

  木耳本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土特農產品,但『蘿北黑木耳』成為『拿得出手』的精致禮品。『蘿北黑木耳』是蘿北縣農民采取掛袋方式生產的小葉黑木耳。2015年,『蘿北黑木耳』以其高品質和鮮明的地理特色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當地兆豐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看到市場機會,迅速搶佔先機,成為全縣第一個經營蘿北黑木耳『地標』的合作社。他們將原有的產品包裝進行重新設計,規范使用『地標』。包裝後顯得『高大上』的『蘿北黑木耳』十分暢銷,新包裝的每500克/盒黑木耳價格比原包裝增收50元。『蘿北黑木耳』在市場上小有成績的啟示在於,堅守鄉土『基因』,采用現代理念、技術和經營方式開發土特產品,把特色農業做精做強,小品種也可以做成大產業、大品牌。

  堅守鄉土基因,突出森林特色,力爭做成大產業的還有我省的伊春森林豬。近兩年,伊春市深度挖掘林區的資源潛力、環境優勢,傾力發展伊春森林豬產業,不僅找到了結構調整的方向,還將『伊春森林豬』成功打造成了地理標志產品,使伊春森林豬成為我省唯一的肉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有著森林特有的清新、優質、安全品牌形象的伊春森林豬已走出森林,正日益走進千家萬戶。

  來自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信息表明,近兩年,我省充分發揮資源、生態和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優勢,已取得1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這一成績居全國前列。蘭西西瓜、阿城大蒜、樺川大米、東寧黑木耳等獨具黑土基因的『地標』農產品,將區域內分散的農戶統一起來,形成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同時擴大了品牌影響,拓展了銷售市場,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正在實現『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戰略目標。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2016年,我省圍繞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增強了農產品多元供給和促農增收能力。全省通過改種雜糧雜豆、蔬菜等高效作物,農民人均增收272元,減少了玉米種植減收的負向拉動影響。

  據了解,今年我省將引導農民面向市場,對蔬菜、雜糧雜豆、經濟作物等農產品進行產後整理、加工,改變『原』字號銷售,提高產品精細化水平,通過提昇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提昇農產品價值鏈。全省蔬菜、瓜果、鮮食玉米、馬鈴薯等特色作物面積將發展到1000萬畝。持續大力發展高品質乳制品、畜牧產品生產,推動『兩牛一豬一禽』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擴大『森林豬』『森林雞』、食用菌等林特產品發展。引導企業和農民通過產權重組、特許經營使用等方式,結合特殊地理標識營銷,培育形成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在『賣得好』提昇價格基礎上,帶動倒逼『種得更好』,使我省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