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
『朗讀』近來成了文化綜藝界的『香餑餑』,哈爾濱大劇院近日推出『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離正式演出還有多日,演出票首場賣罄,第二場所剩寥寥。

圖為在某大學舉辦的朗讀活動中,一位大學生正在朗讀經典作品。資料片
有專家坦言,這一熱點與國人傳遞內心情感重燃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社會對文化蘊養的重視,成就這一番水到渠成的活水。
一檔是脫胎於英國綜藝節目《Let ter s Live》的《見字如面》,由一群『老戲骨』念出一封封『雲中誰寄錦書來』,在書信歌文體間享受別樣的沈靜之美。一檔是以『一個人,一段文』為主要形式的《朗讀者》,嘉賓源自生活的各個群落,通過朗讀,分享人世間一切溫暖的共情,改變了綜藝節目所能展示的生命寬度與濃度。朗誦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是文學青年的標配,一度備受冷落,如今人們重拾誦讀之美。哈爾濱大嘴傳媒學校校長李雪虹認為,這不僅歸功於一些朗讀類文化節目的熱播,讓傳統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宣傳。『通過朗讀,在閱讀——反思——沈淀——再閱讀的深層精神體驗中養身養德,文學如此融於生活,春風化雨,滋潤心田。』
哈爾濱大劇院有一個活躍的朗誦愛好者群,群主井洋感慨,最初建群時,想借著大劇院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演出契機,試試水,沒想到身邊的朋友都來響應,反響那叫火熱。線上組群幾個小時,就達到了500人上限。
很快,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群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群友們朗讀並不個個字正腔圓,有的略顯生澀,甚至帶點口音,卻更顯出不矯飾的真情實感,這裡每個人都擁有一顆真正的熱愛文藝、渴望同道的心。原來,朗讀不僅能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以同頻共振的方式,實現正能量的傳遞與流動。
發現語言之美、誦讀之美、情感之美
朗誦達人常世偉引用了著名詩人臧克家一句話,稱贊朗誦的魅力:『詩歌經過朗誦,就能從抽屜裡爬出來,從書架上跳下來,插上翅膀從房間裡飛出來。』他雖然做財會工作,卻用業餘時間經營著哈爾濱朗誦網的公共微信平臺,300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朗誦達人』聚集在此切磋『技藝』。常世偉認為,『朗讀是一張名片,相識的人因為創作和朗讀,增強彼此的精神辨識度和靠近感,可以成為朋友。』
哈爾濱朗誦網正是一個寫作者和朗誦者互動的平臺,寫作人把童年往事、人生點滴形成文字,再把創作經歷和體會講給朗誦者聽,雙方磨合碰撞,這樣『二度創作』出來的好聲音纔能直抵人心。
著名主持人張軍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談到了風行歐美幾個世紀的朗誦文化傳統,無論狄更斯、哈代還是簡·奧斯汀,在他們生活的時代,那些能夠寫作或者想寫作的人,經常聚到一起,朗讀自己的作品。馬克·吐溫也在兩次投資失敗欠債累累時,到處旅行,一路進行作品朗誦和演講,與崇拜追隨者合影互動。在朗誦中,人的確可以獲得一種審美層面的瞬間淨化,一種自我發現,又是一種靈性的打開和能量的釋放。
哈爾濱大劇院的蘇麗娜感慨,因大劇院推出『但願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百名天真學童將穿插其間,為觀眾誦讀千百年來一直作為蒙學經典的律絕名句,消息傳出,有1300多個孩子湧躍報名,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在鏗鏘悅耳、脫口而出的朗誦訓練中,體驗到偉大先人對自然生命的關懷,登高望遠的心胸,讓語言之美和情感之美滲入稚嫩的心靈,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路還很遠,朗誦有誤區,仍需提昇
深諳朗誦藝術的安妮談到她遭遇的一次朗誦比賽尷尬場面,當專家評委把獎項頒給一位簡簡單單站在舞臺上朗誦的選手時,『倒彩』的聲音竟從臺下觀眾群中傳來。原來,選手的朗誦『表演』更合觀眾的『胃口』。安妮認為,朗誦藝術發展還應培養真正懂得欣賞朗誦的觀眾。
詩人桑克認為裝模作樣、聲嘶力竭和舞臺腔是朗誦的短板,一些朗讀者往往用形體、服裝和舞美營造氣氛,掩蓋其語言功力和對文本理解種種不足,混淆了朗誦與演戲的區別。他還舉了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例子,很多人並沒理解作品的內涵,海子描繪了一個聊以慰藉的明天,是悲哀之極的絕境中的幻象,朗誦者語氣若興高采烈則是一種誤讀。
也許是希望更多的人擺脫『聽覺虐待』,張軍和一些主持人同行會經常集結起來,去學校、社區和老年大學為朗誦愛好者做輔導和培訓,幫助業餘愛好者們用最專業的聲音演繹經典文學作品,實現夢想。他說,朗讀沒有門檻,『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愛朗誦,個個想張口,』所以,心靈雞湯類的文學小品和詩尤其為朗讀愛好者鍾愛,許多人認識不到,一些思想性、學術性的文字朗讀起來同樣易於入耳入心,比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亞當·斯密的作品。此外廣州、上海興起了讀劇風,朗誦愛好者暢讀世界名家劇本,收獲深入戲劇心靈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