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慶安打造綠色產業之城項目區
2017-03-31 09:11:53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賀金龍 劉加明 陳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31日訊 慶安縣積極響應,主動出擊,在『四大百億經濟版塊』發展中,提出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示范區、綠色產業之城項目區、田園養生之地承載區』,目標就是五年內,將慶安縣綠色產業經濟產值發展到200億。

  建設綠色基地久久為功慶安,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和『七河之源』的美譽。這裡,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而且無任何污染。據統計,目前,綏化市共發展國家認定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認證面積1180萬畝,其中,慶安縣224.7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1/5。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國內開始提倡綠色食品生產時,慶安縣就當先響應;1993年,國家環境檢測部門對慶安縣大氣、水質和土壤等33項環境指標進行檢測時,認定慶安具有開發綠色食品生產最佳生態環境。

  從此,慶安縣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走上快車道。2004年,慶安縣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發展到50萬畝,其綠色水稻基地建設標准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定為國家綠色水稻基地建設標准;2005年,慶安縣被評為全國首家『綠色農業示范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慶安人深知這片寒地黑土的深遠價值。早在1994年,慶安縣就成立了全市唯一獨立的綠色食品發展管理結構,專門負責全縣綠色基地建設、完善企業建設和產品規劃,以規范為核心,致力打造標准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他們對縣內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立嚴格的資料管理程序,統一編號,設置區位示意圖,建立生產者檔案和地塊面積清單及生產手冊。

  在充分利用資源而不是盲目掠奪性開發資源的同時,還要涵養資源、保護資源,這是慶安幾代人的共識。近年來,慶安把環境保護當做功在當今、蔭及子孫的大事來抓,力挺『三減』和控制盲目開發。2016年,慶安抓住呼蘭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契機,開復工呼蘭河灌區平安鎮、勤勞鎮、致富鄉、豐收鄉、同樂鎮、新勝鄉生態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和慶安縣2016年千億斤糧田間工程等七大工程,總投資2億多元。

  正所謂『久久為功』,幾十年的堅守,讓慶安縣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不斷擴大並取得國家認證。

  萬丈高樓平地起。豐厚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資源,是慶安打造『綠色產業之城項目區』的紮實基礎。截至目前,慶安水稻產區分布全縣14個鄉鎮,面積155萬畝,是我省4個百萬畝水稻種植縣之一,水稻全部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成為全國聞名的綠色食品之鄉。

  延伸產業鏈條持續發力綠色產業鏈條,精深加工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據統計,目前,慶安共有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22家,產品品種67個,佔全市的四分之一,這也是慶安敢於承載『綠色產業之城』的又一個要素。

  對地產企業,慶安縣政府引導、鼓勵、支持它們積極向綠色食品精深加工轉型,鑫利達、雙潔、清清等米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拉動能力越來越強。

  在招商引資中,慶安縣定位向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方面招大引強,目前以引進恆大、東禾、鴻基、瑞豐四家大型企業,總投資近10億元。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整合品牌、企業受益。2000年至2009年,慶安縣連續承辦五屆『中國黑龍江綏化慶安綠色食品節』,去年,又舉辦了『慶安綠色水稻文化節暨大型020訂貨會』;每年,慶安縣都要以政府的名譽參加國內各種綠色食品博覽會,縣財政出資訂購展位,企業免費展銷產品。通過舉辦、參加各種節、會,打響慶安綠色食品品牌,幫助企業拓展市場銷售空間,滿足供給側需求。目前,『慶安大米』已成為『中國大米十大區域公共品牌』,獲得了『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等殊榮,更成為了中國航天員中心、北京京西賓館唯一指定用米。

  在支持、扶持的同時,慶安縣對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的標准化管理也從不松懈。縣裡投資300萬元建立了綠色食品檢測中心,負責對基地環境質量、原料質量和企業產品質量進行全程監控,嚴格控制不合格的環境不許生產,不合格的原料企業不准收購,不合格的產品不能流入市場,實現了生產模式化、管理規范化、監測制度化。同時要求和監督龍頭企業有完善的原料收購、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記錄,有加工操作規程和質量管理手冊,進行微機管理,無初級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追溯到每一個環節。對不按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要求生產的企業隨時淘汰出局。截至目前,已淘汰7家企業15個產品。

  整合加工資源,培育質量品牌,拓展市場銷售空間。目前,慶安形成以鑫利達、東禾金谷、博林鑫、青清源、雙潔等米業為龍頭骨乾的大米加工產業集群22家,其中,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年加工能力240萬噸,縣內綠色水稻加工轉化率達到了100%。

  據縣委書記李英男介紹,目前,慶安正從綠色食品之鄉向有機食品之鄉加速邁進。今年,全縣有機水稻種植面積將突破10萬畝,『十三五』期末將發展到50萬畝,那時,我們提出的『一千元吃一年、保健康保安全』目標就會全面實現。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