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5日訊 春回大地,在齊齊哈爾拜泉縣的合作社場院裡、農資展銷會上、催芽車間內、育秧大棚裡……一幕幕備春耕場景不斷上演。拜泉縣緊緊抓住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這一主旋律,以調優調好種植結構為抓手,全面開啟了農村農業發展新征程。
在興國鄉興國村,凱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顯豐告訴記者:『去年,保底加分紅的錢早在年前就分到了農民手裡,合作社還盈餘了124萬元,社員們今年備春耕勁頭可足了!』
2016年,凱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調整,壓縮了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雜糧和特色經濟作物面積,種植馬鈴薯300畝,畝產近6000斤,純收入每畝500元;400畝甜菜,畝產3噸,每噸價格500元,畝純收入600元;3500畝大豆的畝產達到260斤,每斤賣到1.90元,每畝純收入近135元;1100畝雜糧,其中,高粱500畝,紅小豆400畝,紅谷子200畝。每畝平均產量310斤,每斤賣到3.3元,每畝純收入330多元。
合作社年底一算賬,入社農民每畝分紅550元之後,還盈餘了124萬元。村民劉剛去年承包了120畝地,跟著合作社一起調整了種植結構,穩賺了8萬多元。
一樣的土地,種了不一樣的農作物,竟然相差這麼多!這讓親戚和朋友們羡慕不已。劉剛說,誰叫當初他們沒有跟著調整種植結構了,不盯緊市場可不行了。如今,拜泉縣的廣大農民已經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必要性。
副縣長李凱告訴記者,對於基層的各級乾部來說,農業農村改革的方向已經清晰,廣闊的黑土地是最佳的舞臺,同時,轉方式調結構是必然趨勢,只有擼起袖子加油乾,纔能讓農民朋友實實在在看到效益、嘗到甜頭。
今年,拜泉縣按照『一減一增』(調減玉米、增加優質高效作物)調整要求,推動種植業向優質高效、綠色有機、優勢特色上調整。玉米減少45萬畝,種植101.5萬畝左右。以『一牛一豬』為重點,加快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新建標准化規模化生豬養殖場48個、黃肉牛養殖場16個。同時,發展生態森林雞、森林鴨、森林鵝、黑豬和烏驢等特色養殖101萬頭(只)以上;新增樟子松嫁接紅松1600畝。此外,以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為主體,采取自建基地或藥企社共建基地方式,種植中草藥(含耕地種植)10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