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場化改革後的第一個春季,農民種地有何變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春天的故事』?記者近日在我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發現,一些農民正從『靠政策』向『找市場』轉變,從重產量向重品質轉變,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
市場之路
備耕之際,黑龍江省海倫市海興鎮的農民高向秋不再像往年一樣急著買玉米種子,而是忙著建設200棟辣椒育秧大棚。
海倫市地處黑土肥沃的松嫩平原,玉米面積高達上百萬畝。但隨著去年東北地區實行玉米市場化改革,很多農民開始琢磨新的『來錢之道』。
高向秋是轉型較快的。『以前種地主要靠國家政策,收了玉米就往糧庫拉。現在看市場需求,種植反季節蔬菜,就是為了趕上好行情,賣上好價』。
如今,高向秋已經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有兩條生產線,冷凍冷藏設施2萬平方米,『今年准備大乾一場』。
隨著玉米臨儲政策取消,黑龍江省調結構減玉米的農民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主動找市場,『以銷定產備春耕』。
看好了鮮食玉米市場行情,黑龍江省慶安縣現代農機農業合作社理事長於洪光今年准備發展3000畝。『咱這不是跟風盲目種,而是提前找好了市場,簽了訂單。』於洪光說,現在糧庫幾乎不收玉米了,種什麼先看市場。根據市場備春耕,秋收不愁賣。
海倫市和慶安縣都隸屬於產糧大市綏化。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說,當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找市場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今年2月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大會上,綏化市15家新型經營主體與10多個省市企業簽訂單,簽約額3.37億元。
綠色之路
黑龍江省蘭西縣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專門種植水稻,但最近卻在忙著購買鴨苗,種植『鴨稻』。
這個合作社為什麼把鴨子和水稻一起養?不怕鴨子吃水稻?不怕稻田裡的農藥『毒』了鴨子?
當地農業技術人員介紹,水稻秧苗長結實後,再投放鴨苗,這時稻秧已經大了,稻葉『老』了,草還很『嫩』,所以鴨子只吃草,不怕它撲騰。
『每公頃稻田放養200只鴨,鴨子在田間吃蟲吃雜草,就達到了渾水肥田、防蟲除草、綠色環保的效果。』合作社理事長鄒曉輝說。
鄒曉輝介紹,有機『鴨稻米』產量少一些,但效益卻增加了。市場上綠色有機大米很暢銷,每斤可以賣到10元,畝效益在1500元左右。稻田裡養的鴨子每只還能掙五六塊錢。
為增加糧食產量,近年不少農民患上了化肥農藥『依賴癥』。農產品產量上來了,但農藥化肥含量也高了不少,賣不上好價。一些農民開始琢磨改變這種傳統的種地方式。
為了科學調減農藥,黑龍江墾區八五九農場設置了水稻葉齡跟蹤點100多處,通過應用葉齡跟蹤和生物預警系統等科技平臺,為水稻施肥、防病、滅蟲等生產管理提供更加准確科學的數據支持。
當前,黑龍江省正大力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的『三減』行動。去年這個省完成『三減』示范面積1240萬畝,帶動全省減化肥11.7萬噸,減除草劑2015噸,減殺蟲劑、殺菌劑等化學農藥862噸。今年『三減』示范面積將擴大到2500萬畝。
一些乾部認為,『三減』正引導農民從靠產量要效益向靠品質要效益轉變,引領綠色、優質、安全農業發展。
融合之路
今年的春耕生產,黑龍江省孫吳縣哈屯玉米現代農機合作社的信心更大了,原因是『傍上了大款』。
3月12日,中國健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與該合作社簽訂1萬畝漢麻,並建設年加工能力5000噸的漢麻加工廠。
合作社理事長王躍龍說,前幾年合作社采取『壓大豆、增玉米、擴水稻』的種植模式,收益還湊合。但單純靠種糧增收的潛力不大。今年合作社增種漢麻,並通過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增加社員收入。
『靠種漢麻,去年這個合作社每公頃利潤超過萬元。今年有了加工業支橕,效益會更好。』孫吳縣副縣長郁幫華說,孫吳正大力發展漢麻特色經濟作物,並促進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合作,推進合作社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有的合作社靠『傍大款』昇級,有的則自力更生,自建加工廠延伸產業鏈。看到了加工短板,今年一開春黑龍江省綏棱縣四海店鎮寶山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逯德民就開始謀劃建立大豆加工廠。
逯德民說,單純靠種地能獲得一定收益,但有限。必須向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要效益,合作社纔能持續發展壯大。
當前,黑龍江省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觀念、品牌意識、闖市場能力在逐步提昇,正由原來的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復合型,甚至純粹的經營型轉變,農業也正由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的『第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