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出車禍的陌生人 把丈夫『攆』到旅店住
賈會榮是從河南來哈打工的,那時已經有了一個女兒,而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每兩個月就要到社區報備是否懷孕,由於總去社區,就和鄰居們熟絡起來,她的熱心腸也被大家熟知。
2005年,劉女士被車撞傷,傷勢嚴重。『車肇事後逃逸了。當時,整個車從她的腿上軋過去,出了很多血。』賈會榮的鄰居王女士回憶,賈會榮通過鄰居得知此事後,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聯系救護車將素不相識的劉女士送到醫院。

賈會榮定期給老人們洗頭。
『劉大姐50多歲,一個人生活,在附近的家政公司做家政。』賈會榮說,出事時她剛乾完活,正在往家走的路上,肋骨被撞折3根、腿也被軋斷了。劉女士身邊沒有人照顧,賈會榮拿出身上僅有的1000元錢,又動員鄰居捐款,總算湊齊2000元押金,給劉女士辦理了住院手續。經過幾個小時的緊急搶救,劉女士脫離了生命危險。賈會榮每天看護她,那幾天天熱,怕劉女士起熱痱子,一天給她翻身十幾次,還給她喂飯、擦身、洗尿布。
半個多月後,劉女士病情穩定了,賈會榮就想將其接回家中護理。
當時,賈會榮和愛人、孩子住在附近一個12平方米的合廚裡,家裡沒有空間多住一個人,她就讓愛人住到了外面的旅館中。
這樣的事例還有好多,有時會同時照顧幾個人,所以房子太小讓她為難。賈會榮說:『來一個人,12平方米的合廚都已經很擁擠了,同時接來幾個人照顧,鄰居也覺得煩。』所以,她有了開一家養老公寓的想法。一方面,地方能夠稍微大一些;另一方面,養老公寓的收入可以用來照顧被收留的老人。
2006年,賈會榮的養老公寓開張了,她暗下決心,要為孤寡老人、貧困人群免費提供食宿。
『流浪老人』病故在家 她幫忙料理後事
賈會榮開辦的養老公寓歸南崗區新春街道辦事處盟科社區管轄,在社區主任王玉芝眼中,賈會榮稱得上是一位孝親敬老模范,平時,只要知道哪有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伸出援手,對於住在養老公寓、經濟條件不好的老人,她肯定少收或不收費用。今年,社區打算把賈會榮當做典型報到區裡。

賈會榮給老人剪指甲。
王玉芝介紹,2007年,賈會榮路過安樂街,在天橋下看到一位老人,身著沾滿了泥土的黑色棉衣,身旁邊放著灰黑色的棉被和幾個破舊的鋁盆。賈會榮和社區聯系後,得知老人曾在附近社區租房住,最近由於房租到期,沒有地方住,便住到了天橋下。派出所也沒查到老人的詳細信息,賈會榮便將其接回家中,照顧了3天,發現老人大便不正常,便將老人送到醫院做檢查,結果醫院診斷老人得了癌癥,也就能活幾個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老人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只能吃軟爛的飯菜,因此,賈會榮每天很早就起來給老人做飯。後來,老人不能動了,為防止老人長期躺著得褥瘡,她不怕辛苦地經常為老人翻身,每天為老人擦身。由於老人不住地提起家人,賈會榮幾次去老人說的地方尋找,還借助媒體發布了多篇尋人稿件,可是,一直沒能找到老人的家人。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口中還不停地念叨著:『我想回家……』老人帶著遺憾離開了,賈會榮給老人買來了壽衣等物品,讓老人有尊嚴地離去……
最重要的事是讓老人們在這裡過得舒服
『張大哥,再等幾分鍾咱們就吃餃子了。』賈會榮放下手裡的血壓計,走進廚房。餃子上桌後,養老公寓的老人們落座了。賈會榮坐在張大哥身邊,用小勺把餃子分成小塊兒,一邊吹一邊往他的嘴裡送,『張大哥,你慢點兒吃,燙。』張先生今年53歲,腦梗後遺癥,三個月前,賈會榮將其接回家,每頓飯都用這種方法喂他吃。
賈會榮告訴生活報記者,2017年1月10日,張先生被鄰居送到這裡時,頭發特別長都打結了,至少半年沒有洗過。『當時,看他走路也不是很利落,就想扶他一把,結果他沒讓。』賈會榮回憶,進屋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剃頭洗澡,當時他的指甲有一厘米多長,裡面都是黑泥,手上還有很多傷痕。『洗乾淨後一問纔得知,他被朋友騙了,沒有地方住,動遷的房子還沒回遷,身無分文的他只能住在大街上。
因為是腦梗後遺癥,雖然精神很好,但張先生每天笑和哭都是一個表情,還總流眼淚,嘴裡說些奇怪的話。每個月,他有幾百元的低保費,到日子社區會送來,賈會榮就拿去為他買藥。其實這點兒錢根本不夠他吃藥的,賈會榮無怨無悔地付出著,她經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沒有錢不要緊,就當我是你親妹妹就行。』如今,三個多月過去了,張先生依然免費住在賈會榮的養老公寓裡,對於賈會榮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很感激,一再表示:『等我有錢了,一定把錢都給大妹子補上。』賈會榮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照顧老人,『他們過得好,吃飽穿暖,我就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