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清縣尖山子鄉頭道林子村第一書記王海軍(左二)在育種現場。
黑龍江日報4月19日訊 4月,正是備春耕大忙時節。今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玉米收購制度改革的第二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導向十分明顯。今年的地怎麼種?種什麼?如何謀求高效益?日前,記者奔赴雙鴨山備春耕生產一線,捕捉廣袤田野的新變化。
種啥還得看市場
在寶清縣青原鎮興旺村的水稻智能催芽車間,農戶們正在將稻種浸種裝箱。作為該縣9個水稻智能催芽車間之一,這裡可一次性浸種催芽200噸,能夠為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的水稻芽種。記者采訪時,這個縣境內9個催芽車間均已全面開展水稻智能催芽工作,全縣13600多棟水稻育秧大棚已全部完成扣棚,4月7日後陸續開始進棚育秧。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高成祥介紹,全村共有5500畝土地,去年是3000畝的水田、2500畝旱田,今年全部將旱田改成水田,旱田幾乎沒有了。
而在雙鴨山全市,今年水稻計劃種植133.7萬畝,比上年增加14.6萬畝;玉米計劃種植281.8萬畝,比上年減少84萬畝。
數字簡單,背後的故事卻很曲折。集賢縣豐樂鎮永豐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永豐村過去只種玉米、大豆。眼看著『種大苞米,鍛煉身體』,已經無利可圖,但農民也不知道該種點啥。當村第一書記孟繁毅提出『旱改水』,村民是一個勁兒地搖頭:沒種過,不會種,不想種,不願種。
面對村民禁錮的思想,小孟一方面坐到村民家的炕上跟村民做宣傳、談形勢、算經濟賬,一方面請農業專家進村開展種植技術科普。
村民於明家原先只有30畝地,過去一直靠種『無風險』玉米,可這兩年越來越不賺錢了。但說起『旱改水』,起初於明是一百個不接受。孟繁毅通過先做通於明愛人工作,再一同做於明工作,並承諾全程幫助支持,如果『旱改水』虧了,他自掏腰包補貼。
在孟繁毅的勸導下,於明流轉了165畝土地開始種水稻,有7畝地是純綠色無公害水稻,加工出7000多斤的純綠色無公害大米,通過精裝推銷,以每斤6元的價格銷售一空。種水稻純收入10萬多元,於明樂得合不攏嘴。
『去年我在小孟書記的支持幫助下「旱改水」種水稻,每畝地淨收入五六百元,是以前種玉米收入的2到3倍。我院裡的兩臺新農機是去年秋收後買的,是為今年在多流轉點土地、增加水田種植面積、甩開膀子大乾而准備的。』於明說。
種什麼、怎麼種,在轉型的關口,尤其種糧大戶們都需要慎重選擇。選對了,將收獲增收的喜悅;選錯了,將承擔虧本的苦果。
在饒河縣山裡鄉二道崗村,?鑫谷物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廣明告訴記者,『村裡以大田為主,去年種玉米賠了,一斤纔賣四角多點,要不是自己有烘乾塔和輪作補貼,那賠得更慘。』
去年秋收後,李廣明找專業人員給合作社的大田測土配方,今年准備大面積種辣椒,目前已與韓國某商社簽訂了8000畝辣椒出口訂單合同。今年試驗種600畝,預計每畝純利潤在2000元以上。除了辣椒外,合作社還將增加大豆、紅小豆的種植面積。
調整結構關鍵在因地制宜,也有玉米不減反增的。寶清縣朝陽鄉東興村的東豐谷物種植合作社因種植甜糯玉米嘗到了甜頭,今年就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吸納周邊農場土地)。
『我們東興村這裡溫差大,種的甜糯玉米糖度高、口感好。』合作社理事長李臣卿說,他們的產品在南方特別受歡迎,今年合作社和哈爾濱卓信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甜糯玉米存儲量要擴大到1000萬棒,產品通過卓信集團遠銷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零售價5元/棒,預計年純收入實現300萬元。
『我們訂單和銷售都不愁,愁的是生產能力跟不上。』李臣卿說,去年他們種了3500畝,今年准備擴大到6000畝。
『對於農產品,關鍵是要賣個好價錢』,在寶清縣尖山子鄉頭道林子村第一書記王海軍看來,埋頭種水稻,抬頭看行市。知道富硒產品價值高,寶清又處在富硒核心地帶,他就四下『世界硒都』恩施考察談合作,與當地知名企業楚豐農業簽訂了《楚豐農業頭道林子村戰略合作協議》。
目前,頭道林子村與楚豐農業共同成立了黑龍江黑土頭稻農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了1000畝富硒水稻基地,帶動農民水稻訂單3000畝。達成了每斤水稻以高於國儲三等標准糧價格5角進行收購,預計今年頭道林子村農民年收入將增加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