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9日訊(趙曉明 記者 許諾)近日,依蘭縣的三百餘件文物被打撈出水消息一出,引得附近村民前來圍觀,坑坑窪窪的輔橋邊上擠滿了人群。種種情形背後,體現著依蘭市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眾對文化遺產的珍視。

依蘭縣打撈出來的石碑。

依蘭縣打撈出來的文物局部。
近年來,依蘭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以及城市改造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並獲得了一系列國家級殊榮,令全縣人民鼓舞和自豪。對於近日打撈上來的三百餘件文物,依蘭廣大乾部群眾內心充滿了敬仰。消息一傳出去,周邊的群眾就都過來圍觀,有抱著孩子的、有開著車的,坑坑窪窪的道路擠滿了村民,大家都對被打撈出來的文物感到敬仰,默默著守候著文物,直到相關部門來將文物抬走鑒定。
高凱是依蘭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研究員,也是文物保護志願者。從2003年起,他就開始深入研究依蘭縣的歷史文化,此次發現的『九孔透龍碑』,在我國僅有10個,東北三省僅有這一尊。『簡直是絕了!雕刻「九孔透龍碑」需要兩年的時間,在當時的年代沒有什麼工具可以用於雕刻,如今看來這精細的手法太不容易了。』
除了『九孔碑』,令高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幾年前依蘭縣發現的『葛索鏈大院房』。據介紹,依蘭是赫哲族『盧、舒、葛』遷居到此地纔得此『三姓』美名。清代依蘭曾流傳著『三關兩趙,郎一窩,數來數去沒有姓葛的多』的民謠,正是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1616?1714年,在三姓城駐防的赫哲族兵,尤以葛姓居多。目前,就黑龍江省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能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已經很少了,葛索鏈大院房的發現為研究赫哲族宗教提供了現實客觀的實物依據。
『依蘭縣每天都有歷史發生。我們文物志願者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高凱說,依蘭縣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在舊房拆遷、老道維修時就能發現不少文物。每當得知涉及拆遷的消息,高凱等文保志願者都馬上聯系相關部門保護,不斷的到現場勘查情況、四處協調溝通。
對於依蘭縣的文保工作,依蘭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都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志願者們希望能有更多群眾加入文物保護團隊中,依蘭縣的文保領域也需要廣大市民全力合作,共同保護依蘭文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