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森工:『創新開放』托起綠色希望
2017-05-01 16:3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一梅 趙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柴河局產業昇級。

  林口局大鵝養殖。

  搶佔制高點,打造主戰場,釋放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無窮魅力

  作為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森工上下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等重要論述,提出要念好山水經、冰雪經,搶佔制高點,打造主戰場。他們立足森工豐富的資源,借助需求側的強大拉動,大力發展森林食品、森林(冰雪)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大手筆建設大項目,用大項目引領林區轉型發展。

  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成立管委會,變一季游為四季游,全面開拓旅游市場。中國雪鄉、威虎山九寨、鳳凰山等景區鞏固市場的同時,不斷推出新品,中國雪村、方正羅勒密、興隆雞冠山、綏棱原始部落等景區異軍突起。2016年,全森工林區接待游客1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8%,旅游總收入55.3億元,同比增長15%。除了景區不斷改善提昇軟硬件條件外,森工依托前沿的宣傳理念和宣傳手段,集中開展媒體走森工、央媒、網媒直播森工、攝影大賽、文化活動周等活動宣傳、營銷、推廣森工旅游產業,對內打通系統內各類媒體形態,對外無縫對接各類平臺資源,有力地拉動了林區旅游經濟的快速增長。

  森工旅游業大放『光芒』,離不開森工人理念的轉變。他們努力把新的商務運營模式和理念融入旅游產品的營銷中,整合產品,實現區域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的同時,不斷深化旅游產業、產品營銷,實現從整體營銷向各景區景點和全員營銷具體延伸;繼續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完善老產品、開發新產品;積極推進與文化、體育等產業的市場融合,增加產品供給;實現內部融合、外部聯合、重組景區,從而形成旅游產品統一體系。

  據統計,2016年,黑龍江森工林下經濟實現產值324億元,重點建設了50個森林食品原料基地和10個千畝北藥種植基地,其中有10個基地被列入省級『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種植示范基地,2個成為樣板示范基地。農業播種面積695萬畝,黑木耳栽培12.7億袋,北藥種植面積8.7萬畝,森林食品產值實現72.2億元。

  山河屯局加強乾部培訓管理。

  東方紅濕地夏季風光。

  開啟『創新開放』新模式,延長林區產業鏈

  日前,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共同舉辦政銀企融資對接座談會,現場簽署五個領域金融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授信額度達235億元。我省森工林區『創新求發展、開放辦森工』的發展模式,由此打開。

  金融渠道的『疏通』不僅讓林區企業規模和實力能夠迅速提昇,以最快速度佔領競爭制高點,也為森工林區做好『三篇大文章』提供了更多『能力』。他們提出減少以木材做為主原料的產業,暢通原料來源,做精做細,改造昇級『老字號』;優化森林食品、林藥、種養業存量,深度開發『原字號』,延長林區產業鏈;引導增量,做優做強以生態景觀、冰雪資源為依托的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培育壯大『新字號』。

  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森工成立了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實施『一個重大項目、一套專門班子、一批專業人員、一套獎懲制度』的推進落實機制。變『協議項目』為『落地項目』,變『工地項目』為『投產項目』,既要『青山綠水』促發展,更要『真金白銀』見實效。

  2017年,森工系統進一步加快優化調整產業布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突出優勢特色產業,整合資源、融合產業、集聚項目,避免資源碎片化和產品同質化競爭,全面推動實施了『486』產業布局:『486』即新的產業規劃布局,分4大板塊、發展8大產業、加速形成6條產業鏈。4即4大板塊,分別為北部種植經濟板塊,東部養殖經濟板塊,南部食用菌、林藥經濟板塊,中部森林旅游經濟板塊。8為重點發展的8大產業,即種植養殖業、營林業、森林旅游業、森林食品業、木材精深加工業、綠色礦產業、林藥業、建築業。6是6條產業鏈,即:以生態旅游、冰雪旅游和森林康養為主的森林旅游產業鏈,以堅果、漿果、食用菌、山野菜采集加工為主的森林綠色食品產業鏈,以油菜、冬小麥、紫蘇等高效經濟作物為主的種植加工產業鏈,以極寒地區毛皮動物和森林豬、森林雞、森林鵝、林蛙、冷水魚以及牛、驢等大牲畜為主的養殖加工產業鏈,以人參、平貝、五味子種植和野生藥材采集加工制藥為主的林藥產業鏈,以木材境外采伐初加工、境內精深加工為主的林產工業產業鏈。

  在春回大地,各地產業項目加緊開復工的時節裡,森工林區也在不斷加速旅游業、森林食品業、種植養殖業發展的同時,全力推動旅游、森林食品企業上市,探索強化產業關聯、促進跨界融合,運用信用評估和全民入股方式,實現資源、資產、資本市場化運營……

  黨建工作再上臺階,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在系統內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學習重要講話精神、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以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引領思想解放,指導改革實踐,匯聚了促進森工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2016年,森工系統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兩次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做出系列部署,在全系統掀起『學講話、謀振興、闖新路』熱潮,推進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林區落地生根。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乾部認真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建五爭』活動,創新方式方法,強化工作措施,破解工作難題,促進了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發揮。各級黨組織書記能認真履行工作職責,落實工作責任,抓好工作落實,使基層組織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推進森工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與此同時,森工還全面貫徹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堅持黨要管黨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努力營造了風清氣正、乾事創業的政治生態。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准則》《條例》,領導乾部和廣大黨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不斷增強,黨內政治生活得到進一步規范,黨委會議制度、黨的民主生活會議制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得到有效實施。規范選人用人行為,對全系統2013年以來乾部選拔任用情況和乾部人事檔案專項審核情況進行了檢查;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抓好中組部基層黨建七項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完成40個單位黨委換屆工作。深入開展『三建五爭』活動,選樹了一批典型群體和個人;重點針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作用發揮不明顯、黨建工作不到位、黨員意識不強、紀律和規矩松弛等突出問題,集中整改落實;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建立『三級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層層壓實『兩個責任』,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強化管理挖潛增效,提高乾事創業精氣神

  2017年,全森工上下加大工作規范和提昇管理力度,規范生產經營、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和行政行為,提昇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保工資、保上繳、保民生、保穩定、促轉型的目標。

  森工提出,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是推動森工產業轉型、勞動力重新布局、人員轉崗、促進就業的重大路徑,激發內生動力,突出市場導向,激發廣大職工群眾乾事創業的積極性。

  要求全系統每名乾部職工一定要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強化使命擔當、政治擔當、責任擔當和自我革命擔當,以開拓進取的精神,激發創新創造創業活力,以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釋放制度紅利,為產業轉型、人員轉崗提供不竭的動力。要從『開工之春』『營銷之春』『推介之春』這一實際出發,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神,使產業轉型、人員轉崗落到實處,讓傳統的技能轉換為新技能。要結合實際練本領,學習營銷知識與實際營銷相結合,運用『互聯網+』積極推廣定制營銷、點對點營銷和全生產過程展示性營銷。全系統要努力形成強化營銷,全員宣傳推介營銷生態旅游和森林生態食品,推動『林產品賣得好、景區游客來得多』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合力。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幸福花兒開滿林區

  2017年1月起,森工『三江』林管局所屬23個林業局國有職工工資再次全面上調。這是近年來,森工系統第九次對『三江』23個林業局國有企業職工工資進行調整。

  森工系統堅持轉型與民生兩不誤、兩促進,多年來,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努力提昇林區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僅2016年,森工系統新增就業3.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萬人;建立林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和大學生創業種子資金,組織化勞務輸出1500餘人次。職工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3.3萬元。建成棚改房11465套,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完成農村公路新建續建449.6公裡。

  2017年,森工再為職工群眾開出『幸福清單』,力爭在年初兌現增資基礎上,研究建立工資增長長效機制,采取多種措施增加職工群眾經營性收入;鼓勵扶持下崗轉崗職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轉軍人創業,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今年要新增創業主體150個、新增就業2.6萬人;擴大林區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征繳面,實現應保盡保;擴大定點醫療機構,提高參保人員待遇,實現病有所醫;林區二級以上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推進醫養結合,新增6所林區醫院領辦醫養結合護理院;加強林區生活飲用水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生活飲用水監督率達到100%;爭取基礎教育投入7800萬元以上。完成年度1.8萬戶棚戶區改造任務,完成投資6.1億元,同步安排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給排水、供熱、供電、小區道路、綠化等建設。實施精准扶貧工程,通過就業創業、政策兜底等措施,確保林區三分之一的貧困戶脫貧。要帶領林區廣大職工群眾過日子、過上好日子、過上有尊嚴的日子,讓林區職工群眾生活水平躍上更高臺階,獲得感和幸福指數進一步提昇,行業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敬慕。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奮力走出黑龍江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