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講述校訓故事 涵育核心價值】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工至善 追強國之路
2017-05-21 06:0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學的水聲工程學科,被稱為『中國水聲工程事業的搖籃』。據統計,我國水聲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60%以上,高級專家層面接近70%都從這裡走出。這裡是國家水聲發展的人纔庫、專家庫和水聲技術基礎研究中心,楊德森團隊這支勁旅尤顯突出。

  楊德森師從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的先驅、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教授、何祚鏞教授、湯渭霖教授等一大批老一代水聲工程專家。他常對團隊成員說:『我們做的不僅是課題,更是我們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它可能產生一個新的領域,是我們用一輩子撲在上面都做不完的。面對大海,一個人再能耐,也是微不足道的,關注團隊建設,注重技術上的分工合作,把每個人的長處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纔能使團隊迸發出力量。』因而,他對團隊裡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優勢特點了如指掌,讓大家形成合力。對於想乾一番事業的人們來說,他們渴望找到能乾事業的領軍人物和優秀團隊。

校園古朴建築。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纔培養,這個團隊堅固而有戰斗力,伸開如手掌,各有所長和方向,各負其責,各就其位,握起來揮出去就是一個有力的『鐵拳頭』。在他的團隊中,有國家青年科學家、龍江學者、全國百篇博士論文提名獲得者等等。2012年,該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在他們看來,勻速前進就是後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在這裡,充滿『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兢兢業業做了一輩子學問的何祚鏞教授曾對楊德森有個評價——工作拼命。他說:『楊德森從講師到副教授,從副教授到教授都是破格錄用,這是最好的證明。要想乾成一個課題,不是所有人,但肯定要有一些人脫一層皮,不拼命怎麼行?』

  楊德森對團隊成員和學生的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他時常結合工程項目、海試實驗,跟大伙兒強調細節決定成敗,『因為有時即使方案很完備、技術很先進,但事情最終乾成往往在細節上,很多時候,海試出現問題時,可能不是方案、軟硬件的問題,而僅僅是需要在輸入端加一個電阻或者濾波器之類的小東西。』人們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充滿了選擇,也蘊含著機遇。在荏苒的時光中,從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到中國科技事業的一塊堅強基石,需要內外因相互激發的化學反應。個人克服重重困難,完成能力與悟性、責任心、使命感的『三級跳』時,方纔具備服務國家需要之能的『內因』。而當其所從事的領域與國家的需要同頻共振時,方能激發更大的潛力,將自身的價值最大化,國家與社會的需要構成了科研工作者成長的『外因』。『內因』靠自身定力,『外因』靠時代機遇。楊德森最大的幸運在於能夠將一生的選擇和國家需要相連,抓住時代機遇,並有所作為。

  哈工程人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強國之夢,獲得方向的指引;愛國之志,轉化為對民族的貢獻,獲得不竭的動力。哈工程人用智慧、勇氣和熱忱與祖國的建設者們一並追尋著強國之路。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彭佳麗

【專題】校訓 講述校訓故事 涵育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