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哈爾濱5月31日電 15歲考上大學,49歲當選中科院院士,復合材料領域的權威專家,帶領團隊研制的尖端防熱復合材料解決了我國航空航天工程的一些關鍵性需求……看到這些字眼,記者已經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傑纔院士的科研故事。
『無論在哪裡,中國學者都是最刻苦努力的』
和韓傑纔見面是在一個工作日的13時30分,他剛從機場回到辦公室不久,已經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中。『習慣了,每天也就是睡覺的時候纔不忙碌。』溫文爾雅的韓傑纔說,『從讀大學時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我們這代人考上大學十分不容易,特別珍惜學習的時間。』
韓傑纔是四川巴中人,1981年考上哈爾濱科技大學,學習材料學專業,『記得當時我們周圍好幾個公社,就出了我這麼一個大學生。當時也沒想著以後一定要乾什麼,就想學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技能,把基礎打好。』
大學畢業時,韓傑纔因為成績優異,免試推薦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韓傑纔說,上世紀80年代,實驗室條件很差,要搞一些新材料的研究就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去創造條件。『我記得那會兒要研究一個新材料,哈爾濱沒有設備,我就背著材料去牡丹江的工廠裡制作,做好了再拿回來分析,不行再去做,反反復復。為了省錢和時間,每次都是坐整宿的火車硬座。』韓傑纔說,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經歷是很寶貴的,『生活條件、科研條件都今非昔比了,你就會更加珍惜。』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當時明顯感覺我們的科研水平比國外要落後,所以,來自中國的學者都格外刻苦勤奮。』韓傑纔說,『就像我所在的諾丁漢大學也有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在做研究,但我能感受到中國學者那種對先進技術的渴求。當時有一句玩笑話:一個實驗室要是沒有幾個中國學者在那兒做研究,這個實驗室的科研產出肯定是不行的。』
『掌握核心技術,纔能不受制於人』
『我們團隊主要是研究高端復合材料,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談及現在的研究,韓傑纔說,『比如航空航天領域要求防熱復合材料輕量化,那麼就需要研制性能更加優越的材料。我們研制的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的2000℃以上超高溫防熱材料,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水平,受到學界認可。』
多年從事材料領域的研究,讓韓傑纔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要努力掌握核心技術,纔能不受制於人。『材料學科是個基礎學科,一些高端設備、裝備的發展,都要依靠高性能的材料,如果材料跟不上,那麼就很難達到相應的水平。』韓傑纔說,『所以我們必須要獨立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纔能不受制於人。』
21世紀初,韓傑纔團隊突破了大尺寸藍寶石工業化生產的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做到的國家。而在他們沒做出來之前,主要通過進口滿足需求,價格十分昂貴,當時一個2英寸大小、1毫米厚規格的藍寶石片子,進口就要好幾十美元。『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從生產工藝到裝備,我們提供了整套方案,目前已經能做到了上百公斤規格。』韓傑纔說,掌握一些關鍵技術,不僅對整個產業本身有很大的推動,對於國家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一種產品、一項技術,一旦你掌握了,國外對你的封鎖就失效了,咱們的國防工業用自己研發的材料,安全性和成本上都有保障。』
『當然,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更需要腳踏實地。』韓傑纔說,『科學探索很考驗人的韌勁,有的人往往半途耐不住寂寞放棄了,但實際上很可能再往前突破一點點,就能獲得成功。』
『向科技強國進軍,科學家要有更大作為』
『去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這對我們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韓傑纔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黨和國家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科技工作者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韓傑纔說,要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就要更加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和後備人纔的培養,『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單靠一個人很難做出重大成果,一定要依靠團隊的力量,發揮大家的智慧。』
『我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給科研團隊定方向、做幕後的指導者、搭階梯。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導師吳忍?教授、杜善義院士也是這樣培養我的。』韓傑纔說,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正好伴隨著現在這批青年纔俊成長、進步成為科技棟梁,正是他們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們是生力軍、主力軍。
談及未來的科研計劃和主攻方向,韓傑纔說,他的科研團隊未來主要目標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某些關鍵材料的自主可控問題,另外就是要瞄准新興材料的發展問題,比如探月探火工程對高性能輕質防熱材料的需求。
『我們也在努力攻克被稱為終極半導體材料的大尺寸金剛石單晶工業化生產難題,希望能做出世界先進的研究成果。』在韓傑纔看來,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直是團隊努力和堅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