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任職46年 他把負債村變成億元村——記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總支部書記張秀林
2017-06-23 15:3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周秘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23日訊(記者 周秘) 46年前,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是有名的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反銷的『三靠村』。村裡的賬面上存款僅有3.76元,外債卻有17萬元。就在這個時候,張秀林響應知青下鄉號召來到長營村任村黨總支書記。任職46年間,他始終秉持一心為黨、全心為民的公僕情懷,勤勉履職,躬身盡責。2016年底,長營村已成為擁有集體固定資產2億多元的全國『500』強村。

張秀林在采摘樹莓。

  實乾強村 精農興業闢富路

  近日,記者趕到了尚志市長營村,在村委會見到張秀林時,他一身勞動服,穿著膠鞋。回想起40多年前,張秀林介紹說,1971年,他剛當上村書記時,村裡窮的叮當響,賬面上存款僅有3.76元,外債卻有17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為了改變長營面貌,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張秀林和幾個支委湊了600元錢,把村裡『趴窩』了好幾年的拖拉機修好,又賒來拖車和柴油,上山乾起了給林場倒套子、拉木頭這個既累又苦、沒人乾的活。一個冬天,張秀林帶著大伙兒頂著刺骨的寒風,摸爬滾打、忍飢受凍,為村裡賺回來一萬八千塊錢。轉過年,長營村花了9800元買了一臺28型膠輪拖拉機,接著上山,兩臺車一冬天掙了5萬多塊錢。就這樣,靠著『滾雪球』的方法,長營一點一點積累資金,相繼辦起了運輸隊、制釘廠、制篩廠、農機修配廠等村辦企業。不但還清了外債,還有了百萬元的存款。

  經過多年來的負重跋涉、艱難前行,長營富了,但村裡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半的現狀,始終是張秀林的心結。他知道,作為農民,土地就是子孫後代的發展空間。要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首先就要解決好土地的問題。

  經過一番慎重思考,張秀林盯上了村頭修建哈綏鐵路遺留下的取土大深坑。1993年冬,長營村正式向大坑『宣戰』。張秀林帶人頂風冒雪,整日奔波在工地上,早上3點半出工,晚上就住工地塑料大棚,啃饅頭、喝豆腐湯。有一次,他累得昏倒在工地上,不但沒住院,還一邊打針一邊在工地指揮村民乾。就這樣,張秀林帶領大伙兒一乾就是13年,運土400萬立方米,填坑造出了1480畝良田,長營村的耕地面積翻了一番。在這漫長的填坑造田歷程中,張秀林身上添了兩樣終身不能治愈的疾病,而長營村卻積累了發展的資本。為此,他被黑龍江省政府評為『當代愚公』。

  創新發展 開拓長營新路

  『創新、求變』是張秀林帶領村民致富路上不斷成功的『法寶』。一次,受邀到村的省農科院的專家說:『長營村處在山谷裡,適合種種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專家的一席話,讓一直苦苦思索的張秀林豁然開朗。2001年,看好種子繁育前景的張秀林與省內3家農業科研單位合作,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水稻研發機構——哈爾濱長營水稻高新技術研究所。如今,這裡已成為省內知名的良種繁育基地,研究水稻試驗品種3670多個,推廣繁育優質品種32個,年產水稻良種900多萬斤,年獲利1300萬元。2008年,長營村出資480多萬元,收購了原尚志市種子公司,成立黑龍江省長營種業有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示范、生產、推廣於一體的良種產業鏈條。長營種子已深入人心,獲得黑龍江省放心種子誠信單位、種子行業先進企業榮譽稱號。

  繁育良種參與的群眾畢竟有限,為讓更多群眾致富,張秀林在漿果產業上做起了文章。由於樹莓需要在采摘後兩小時內進行冷凍加工,村裡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建設了倉儲能力2000噸的漿果冷凍加工廠,成立了長營食品有限公司,使漿果產業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

  在此基礎上,張秀林又協調周邊6個村,通過購買、承包等方式,使長營村耕地經營面積擴大到10300畝,完成了土地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的轉型起跳,建設了現代農業園區。如今,園區有優質水稻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3000畝,紅樹莓1500畝,黑加侖500畝,優質苗木繁育300畝,成為水稻、大豆良種研發基地、漿果繁育基地。投資1260萬元,在園區建大棚60棟,溫室10棟,打抗旱機井69眼,購置農業機械67臺(套),全程機械化。

  長營村又建成了存欄2000頭規模的奶牛養殖場,建設了輻射帶動一鎮二鄉十六村的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了以食品、種業、林木、農機作業、物流運輸『五大公司』為核心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精品、科技、可持續為主導,以現代農業為方向的『長營之路』。

  黨建領航 建強支部築堡壘

  經濟發展到哪裡,張秀林就把黨的工作開展到哪裡。他在水稻、漿果、運輸、畜牧四個產業合作社成立黨支部,實行『支部+合作社』模式,把黨組織建在了產業鏈上,提昇了黨組織服務能力和創業水平,使黨建與經濟建設共進雙贏。多年的農村工作實踐,使張秀林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當書記46年來,村裡定下的規矩,凡是要求班子成員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管理決策村級事務,凡事必經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協商、集體決策,尤其涉及全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都由村『兩委』會議和村民大會層層討論通過。作為『兩委』的『領頭雁』,張秀林凡事親自抓、帶頭乾。

  這些年來,全村黨員兌現好事實事392件,村『兩委』班子成員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擁護,在多次村級換屆選舉中,班子都滿票連任。多年來,長營村先後被評為全省十佳和諧村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十大特色村寨、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村黨總支先後獲得全省先進黨組織、全省『五個好』先進村黨總支、全省『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集體、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他本人也連續多次被省委、哈爾濱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農村基層乾部標兵。

  心系群眾 發展公益惠民生

  當村支書這些年,村裡的大事小情張秀林一件不忽視,找到他,他就管。村裡富了、有錢了,張秀林全部用於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長營村,60歲以上老人有養老金,考入大學的有補助,企業職工有養老保險,村民醫療保險都由集體繳納,建新房的有補貼,發展特色產業有獎勵,村民身故家屬發放喪葬費……

  如今的長營村,建起了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長營新村住宅樓,闢建了全市第一家佔地10萬平方米的村級休閑娛樂公園。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均實現100%,自來水入戶率100%。

  村民們享受到了城裡人都羡慕的待遇,過上了自豪、幸福的生活。有了張秀林,老百姓心裡就有底,他們相信美麗的『長營夢』很快就會實現!長營村農民常說,『沒有張秀林,就沒有長營村的今天。』這是老百姓對村黨總支部書記張秀林實實在在的評價。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