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訊(記者 周秘)擔任糧店主任20多年來,他始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著為民的承諾,詮釋著誠信的內涵,將一家面積僅80平方米的普通糧店發展為兩個店面、三個車間,生產經營面積1600平方米,擁有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有限公司。20多年來,共安置、培訓下崗職工1000多人,創利稅400多萬元,企業沒有一次因違反政策規定受到過處罰,沒有一次因短斤少兩或質價問題遭到投訴,樹立了誠信經營的典范。他就是黑龍江省推薦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佳木斯市二十三糧店主任史慶明。
1964年,國家糧食部向佳木斯市二十三糧店頒發錦旗,錦旗上繡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榜樣』12個金黃大字。1992年,史慶明接任二十三糧店主任,作為第五任擎旗人,他深深懂得誠信是修身之基、立企之本。
史慶明經常對員工說:『服務是個良心活兒,決不能摻雜使假』。建店這麼多年來,『缺一補十、質價不符包退包換』的老傳統始終未曾改變。
史慶明嚴把進貨關,堅持『三不進貨』,不是正規廠家不進貨,沒有檢驗合格證不進貨,二道販子手裡不進貨。對上門推銷並許以回扣的,史慶明堅決頂住。1996年,史慶明發現從河南省購進的60噸面粉以次充好,他堅決要求退貨,廠家提出降價,並表示給予回扣,被史慶明斷然回絕。

史慶明在工作中。
史慶明還嚴把銷售關,外進的貨售前必須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停售,決不欺騙顧客。有一次,一位顧客買了一袋面,吃了許多纔覺得不滿意而要求退貨,員工們覺得要求有點過分,而史慶明卻說『退的是貨,留下的是客,我們就是要暖透每個顧客的心』。每年,糧店因給顧客退換貨都要搭上近萬元,而換來的卻是群眾對二十三糧店恪守誠信這塊『金字招牌』的充分信賴!
糧店經營的五大類100多個品種的商品,全部明碼實價,自己生產的食品,從選料、加工到銷售,同樣嚴把質量關。一位物價乾部暗訪,提著秤在糧店門口攔住買糧顧客核准份量,先後查訪了9次都沒有發現缺斤少兩。後來,在一次市裡的會議上,這位同志感慨道:『二十三糧店嚴格的質價政策名不虛傳,我服了』。
1996年9月份的一天,一位顧客在購買10斤掛面後,匆匆離開了,卻將裝有2萬多元現金的手提包落在了糧店。史慶明通過查詢包裡的證件,幾經周折纔聯系到了失主。失主來到糧店取包時,拿出2000塊錢非得塞給史慶明,史慶明說『這錢我哪能要?我們每年遇到這樣的事多了,我們乾服務業講究的就是個誠信』。交流中他得知失主也是外地做糧油生意的,失主說『這次是來佳木斯走親戚的,沒想到會遇到你這樣的好人,就憑你們的信譽,以後我的店就在你這進貨了』。打那以後,他們每次都驅車80多公裡,沿途越過縣區幾十家糧店,專門到二十三糧店來上貨。
1998年抗洪、2003年抗非典和2011年日本核電站泄漏期間,市場上糧油和食鹽價格一度上揚。尤其是在抗非典期間,許多糧店的食鹽都漲到了10元以上。史慶明卻堅持1元錢一袋不提價,敞開供應,顧客在這家糧店前排起了長龍。史慶明說:『盡管我們少攢了20多萬,但能贏得百姓的口碑與信賴,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