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全省道德模范趙敬榮:三十年溫暖幫扶殘疾鄰居成了放不下的親人
2017-07-18 09:4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周秘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18日訊 (記者 周秘) 無私奉獻譜寫人間大愛,無限真情傳播文明風尚。她的幫扶那麼質朴,她的語言那麼暖心,她的關心那麼細致,她的善舉帶動身邊每一個人,她是我們身邊的道德楷模,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她就是第六屆全省道德模范(助人為樂類)、鶴崗市東山區東山街道辦事處沿河南社區居民趙敬榮。

趙敬榮多年如一日照顧殘疾鄰居。

  東山區東山辦沿河南社區居民趙敬榮,30年如一日照顧殘疾鄰居姜世欣的故事,被傳為一段佳話。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善良、熱心、心懷大愛的趙敬榮,用看似平凡的舉動溫暖了一個孤苦的殘疾人,為他橕起一片灑滿陽光的晴空。

  趙敬榮和姜世欣的故事得從1985年說起。那年,趙敬榮一家搬遷至東山區二街居住,也就是現在的沿河南社區。搬來後不久,趙敬榮發現隔壁住著一位30多歲拄雙拐的殘疾人鄰居,家中還有個80多歲的老母親。這位鄰居每次出來倒垃圾、取柈子時,都需要一步步的挪動,很是艱難。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趙敬榮心裡都覺得酸酸的。經過向老戶打聽,趙敬榮得知,這個殘疾人名叫姜世欣,因從小患上小兒麻痺,導致雙腿不能正常行走,只能靠雙拐支橕身體。善良又富有愛心的趙敬榮決定幫助這位鄰居。

  那年,趙敬榮剛剛30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家裡家外忙忙碌碌。但從決定要幫助姜世欣後,趙敬榮把自己每天的時間進行了調整,早晨早起半小時,給家人做好飯後,就來到姜家,幫著點爐子,做早飯,倒泔水,晚上下班後,幫忙去菜市場采購晚飯食材。趙敬榮的全家在她的帶動下,都加入到幫助姜世欣的行列。姜世欣的房子地勢低,一到下雨天屋裡就進水,趙敬榮夫婦認識他以後,每到雨季,都提前把他家門前的排水溝挖好。為了他出門方便安全,趙敬榮和丈夫還自掏腰包拉來沙子把院子墊平。下雪天,他們自己門前的雪來不及清掃,要先幫姜世欣清掃乾淨,有冰的地方刨乾淨,再撒上一些爐灰,防止他走路時滑倒摔傷。每到秋天,趙敬榮和她丈夫總是提前把姜世欣的火牆、火炕、煙筒、爐子給修好,讓他度過每一個寒冬。當年姜世欣每月僅有15元的開銷,幫他購買東西,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趙敬榮每天要在市場上走好幾個來回,貨比三家後,選的都是既經濟又實惠的物品。由於姜世欣體弱多病,要買的藥物多種多樣,她更是不厭其煩的一樣一樣的去買。這幾年為了幫姜世欣省錢,趙敬榮不知道跑壞了多少雙鞋,她總是說:『我多跑些路多費點事不要緊,老姜生活困難,能省一分就省一分。』

  因為家庭貧困,飲食和居住條件差,姜世欣滿身疾病,最嚴重的是胃腸疾病。2008年的一個冬天,姜世欣突犯胃病不能忍受,他立即給趙敬榮打電話,趙敬榮和丈夫打車將他送往醫院,經過系統檢查後,發現他長期的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必須做手術。因為知道自己沒錢,姜世欣仍想靠吃藥維持,趙敬榮替他做了主:『手術一定要做,沒錢我給你拿!』就這樣,姜世欣做了闌尾炎手術,在醫院住院的8天裡,趙敬榮每天三餐按醫囑給他做不重樣的飯,她的丈夫每晚陪護在床前。出院回家後,趙敬榮夫婦仍像在醫院一樣伺候他,直至他痊愈。

  2010年前後,趙敬榮和姜世欣居住的地方開始動遷,趙敬榮先搬離了此地,到他處租住了樓房,由於姜世欣行動不便,加之經濟條件不允許,仍住在原處。雖然趙敬榮一家搬走了,但三天兩頭回來看望他,一如往常那樣幫助他,購買蔬菜、主食等生活必需品,打掃家裡衛生。

  姜世欣激動的說:『我心裡特別感謝趙敬榮,作為鄰居來說,這麼些年始終幫助我,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用在我身上最貼切了。』

  30年的幫助和陪伴,姜世欣已經離不開趙敬榮這一家人。他們回遷至經過棚戶區改造的東山區沿河南小區,在選擇樓號時,他們兩家選了同一號樓,僅隔一個單元。重新做回老鄰居,趙敬榮仍像照顧自己的親哥哥一樣,不但幫助他料理家務,還要照顧他的身體,幫他買藥、打針等。如今趙敬榮年屆60歲,身體大不如從前,患有高血壓等疾病,但只要他一個電話,不論自己狀況如何,也要第一時間趕到。很多老鄰居都問趙敬榮圖啥?她說:『面對這樣一個殘疾人,能圖啥?30年走下來,他早就是我的家人了,我就想讓他和正常人一樣,有親人的關愛和照顧,這就是我做的最大的善事。』

  老鄰居沈華山對記者說:『我覺得趙敬榮這個人挺熱心的,對鄰居有求必應,總是盡自己所能,特別是照顧姜世欣,幾十年如一日,如果大家都像她一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了。』

  趙敬榮不僅助殘,還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加社區黨支部『三會一課』和社區開展的各項活動,她帶頭講黨課,使黨員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黨員要時刻要牢記黨的宗旨,用黨員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社區有一部分老黨員年齡偏大行走不便,趙敬榮就把每次學習的內容、會議精神和黨的惠民政策送到老黨員家中。老黨員張淑英激動地說:『組織沒有忘記我,我不能為黨組織做工作,但我一定教育好我的子女,讓他們助人為樂,做合格的公民。』在春季『愛衛月』中,她組織社區黨員、居民群眾清理垃圾、積雪和亂貼亂畫,手都磨出了出了血泡,她一聲不吭,無怨無悔的工作。

  趙敬榮居住在沿河南社區B組團,每天抽時間到10棟樓走訪了解情況,在一次走訪時發現,商業街一下水道的馬葫蘆蓋被壓壞,蓋的另一半不知去向,如果不及時維修,對百姓的生活、生命會造成一定危害,她趕緊在此處設立牌警示,並及時與社區主任溝通,社區主任立即找到物業公司領導,協調解決了此事,避免安全事故發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為加強青少年教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她又積極主動參加社區社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發揮著一名老黨員作用,節假日時她每天到轄區的網吧、游戲廳進行監督檢查,杜絕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在一次周日走訪檢查時,她發現一名留守兒童在網吧上網,她當即找到網吧的老板溝通,擺事實,講道理,老板表示,以後不會再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玩了。隨後她又把孩子送回家,孩子的奶奶感激的說:『老趙,多虧了你,我哪知道孩子上網吧玩去,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呀。』通過幫助教育,孩子再沒有去網吧。從那以後,趙敬榮經常到孤兒、單親和留守兒童的家裡走訪,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責任編輯:馬悅

【專題】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