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日訊 樺南縣牢固樹立『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理念,聚焦精准抓攻堅,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持走『內生式』精准扶貧道路,創新實施『1+8大扶貧』模式,以『工匠精神』和『繡花』功夫,全力做好『八個結合』,擼起袖子拔窮根,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
堅持把脫貧攻堅與產業轉型農業調結構相結合
樺南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圍繞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昇、三產抓拓展,全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了做優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做大新型建材、做全現代服務業、做強新興產業『四大現代產業體系』。紮實做好『三篇大文章』,重點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持續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今年上半年,全縣招商引資簽約項目26項,簽約總額38.8億元。新開工5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21項。復工產業項目14項,均為億元以上項目。加快推進了華騰食用菌標准化研發中心、德昱成肉雞深加工、藍谷均衡營養餐粉、龍墾肉驢全產業鏈、華葉恆源有機農林產業園等一大批產業拉動力強、就業崗位多、脫貧效果好的大項目好項目,有力促進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啟動實施了『雙十一百』現代農業示范工程,重點建設高標准示范帶10條、示范區10個、村級示范園100個;建設千畝以上標准化蔬菜生產核心示范基地10個;大力實施林下經濟『3663』計劃,發展紫蘇15萬畝、黑木耳1.1億袋、堅果林1.3萬畝、漿果林1.6萬畝、中藥材8500畝。加快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國家級示范村2個、重點示范村30個。堅持把畜牧業作為戰略性產業,加快生豬、牛羊、肉雞、特色養殖全產業鏈發展,畜禽飼養量分別實現生豬75萬頭、肉牛10萬頭、肉羊14萬只、飼禽3000萬羽。全面構建了『東林西稻、南瓜北畜、中部蔬菜』農業產業布局。同時,按照『農戶無風險、貧困戶穩定增收、企業持續發展』思路,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整合產業扶貧資金1.42億元,重點謀劃5大類20大項83小項產業扶貧項目,實現了8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產業扶貧全覆蓋,初步匡算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可達千元以上。通過實施產業項目和貧困戶增收捆綁,健全產業鏈、價值鏈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在參與產業發展中持續增收、不再返貧。

佳木斯市委常委、樺南縣委書記魯長友(右)在孟家崗鎮黎明村調研。
堅持把脫貧攻堅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結合
充分利用貧困地區企業上市即審即批優惠政策,研究制定了《樺南企業IPO及新三板掛牌優惠扶持辦法》,加快推進了德昱成實業集團、聖傑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藍谷集團、華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業上市進程,恆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深圳金雅福集團、北京桃谷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天地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泰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建築安裝公司等外來企業,正在積極申請辦理注冊上市。方正證券與樺南縣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闢了方正證券走進樺南『智·富大講堂』。建立完善了樺南縣APP外出用工就業平臺,全力打造『九八九』轉移就業品牌,依托北京東方倍優天地等企業建設『九大精准轉移就業脫貧示范基地』,培育了月嫂、護工、廚師等『八大培訓品牌』,在北京、哈爾濱等地建設『九大貧困人員就業轉移輸出服務站』,實現6393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轉移就業,有效增加了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積極拓展『互聯網+』新模式,建設了與京東合作的鉑勝雲農電子商務產業園,構建了『1+10+100』農村電商服務網絡,引導廣大貧困群眾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入駐電商415戶,農產品上線數量120多種,有效促進了『互聯網下鄉、農產品上線』。健全完善金融扶貧體系和風險保障體系,積極承接農村信用社扶貧再貸款1億元,已發放貸款4700萬元。累計為2.5萬外出務工貧困人口投保意外傷害險75萬元。投入44.9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20.3萬畝土地實行農業保險全覆蓋,幫助支持貧困群眾抵御風險、發展生產、自主創業。建成1.4萬平方米政務服務中心,入駐單位43個,設立審批服務窗口108個,實現了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開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專項整治,查處影響破壞發展環境案件14起,給予黨政紀處分20人。真正做到了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解決企業和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堅持把脫貧攻堅與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相結合
樺南縣緊緊圍繞增強貧困村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啟動實施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積極穩妥推進『三權分置』,通過資產重組、股權量化、折股到戶等方式,確保貧困戶有『股』可拿,有『紅』可分。全縣有集體收入村97個,其中5萬元以上村21個、10萬元以上村7個。堅持先試先行,研究制定了《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後增加部分土地管理辦法》,充分利用實測後增加的47萬畝土地,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9400萬元。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最大限度提高貧困戶利益分配時分紅比例,在利潤中提取10%公積金和公益金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建設;10%用於特別困難貧困戶生活補貼;80%用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保障了貧困群眾穩定受益。積極探索『旅游+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等模式,大力發展電商微商、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棚室采摘等新業態,加快推進福山觀光采摘示范園、梨樹水稻文化長廊等項目建設,切實增強了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同時,積極扶持致富能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全縣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達到1733家、家庭農場286家,通過帶地入社、托管服務等形式,讓貧困戶獲得保底、二次分紅等收益,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合作社打工或發展非農產業增收,加快摘掉貧困帽,消除『空殼村』,全力做到決不讓一個貧困村、一戶貧困戶在脫貧攻堅中掉隊。

樺南縣長梁慶民(右)走訪慰問貧困戶。
堅持把脫貧攻堅與文明城市創建相結合
樺南縣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並重,在成功創建全省文明城市基礎上,同步爭創國家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啟動了為期3年的『美麗樺南從我做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大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全面提昇了貧困村文明程度和貧困群眾文明素質。健全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倡導了文明向上的民風、村風、鄉風。深入挖掘培育各類道德模范典型,成功選樹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盛春德、全國最美家庭陳淑梅、全省『十佳人民調解員』剛金僕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先後有7人榮登中國好人榜、12人榮登龍江好人榜,全力打造了『好人之城』。廣泛開展文化『三下鄉』、科技進萬家等活動,192個行政村全部建設了農家書屋,新建綜合文體廣場113個、完成配套文體設施130套;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500多次、『結對子種文化』活動200多場,不斷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全面激發了內生動力,有效解決了精神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