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文明之花勁飛揚乾勁倍增奔小康 通河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巡禮
2017-09-26 08:23:4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肖 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6日訊 金秋九月、通河鄉村,遍地金黃、稻菽飄香,花團錦簇、綠樹成行,街路整潔、寧靜安詳,歡聲笑語、歌聲悠揚。

  近年來,通河縣通過街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築牢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通過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倡導和弘揚傳統美德,農民的道德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通過實施農村文化繁榮工程,豐富了農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了精氣神。

  如今,走進通河縣的大小鄉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數不勝數。

  築基

  記者走進位於哈肇公路與通河縣鏵子山景區旅游路交匯處的通河縣富林鄉長興村。今年5月,最多人一起插秧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現場就在這個村。

  樺樹村的『仁』『孝』牌。

  在長興村村部前,是一個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去年以來,長興村對該廣場進行了綠化,硬化,亮化,香化,美化,安裝體育器材10套,設有舞臺、燈光球場、休閑長廊、文化牆等。在這個大型廣場裡,村民可開展文藝演出、籃球、秧歌、廣場舞等各類活動,深受他們的喜歡。

  穿行在長興村內,乾淨整潔的街道兩側牆上是關於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手繪圖畫,還有綠地裡的農民插秧銅像雕塑,以及穿過村子嘩嘩流水的河渠,讓人看了是那麼的和諧與安寧。

  離開長興村向北約十分鍾車程,便達到富林鄉的林勝村。去年以來,林勝村大力發展大果榛子產業這一林下經濟,面積已經達到2500畝,5年進入盛果期後,將實現經濟收入1700萬元左右,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榛果村。

  林勝村也是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典型村,實現了道路硬化100%,邊溝建設100%,柵欄安裝100%,磚瓦化率100%,並實現亮化綠化全覆蓋。

  鳳山鎮青山村村落一景。

  經濟發展帶動了精神文明快速發展。近年來,林勝村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文化創建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活動開展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通河鎮樺樹村村訓石。

  與長興村一樣,林勝村也有個巨大的文化廣場。該廣場佔地3500平方米,建設了文化體育設施,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健身場所。在廣場四周,還安裝了各種宣傳展示板,產業發展介紹、林勝村史、星級文明戶評選、道德模范評選、笑臉牆等等。同時建起了村訓石刻小品,把價值觀內容通過村訓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

  如今,在通河縣還有很多村像長興和林勝兩個村一樣,村莊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較以往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環境可以塑造人。近年來,通河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從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著手。該縣根據縣區依山傍水的獨特自然優勢,確定了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綠色貫穿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該縣非常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先後聘請國內一流的專業團隊,編制出臺《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村鎮體系規劃》、《新農村試點村規劃》等重點建設規劃,用規劃統領建設,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在規劃中突出綠色發展理念,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地域特色。如針對休閑旅游型村莊,重點在創新設計、提昇品位、提高服務等方面規劃;對融入城區型村莊,著重在綠化美化、垃圾分類等方面進行提昇;對產業帶動型村莊,著力在產業技術知識培訓和院內經濟作物種植等方面下功夫;對傳統型農業村莊,主要對農具擺放、柴草推放,畜禽養殖和生活污水的處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對人口少、庭院較大、生活不富裕的農戶,把創建活動與發展庭院經濟相結合,既美化庭院,又增加農戶收入,一舉多得,激發農民們的內生動力。

  在規劃的引領下,近年來,通河縣多方籌措資金,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通河縣共硬化農村道路總裡程580公裡,村內道路硬化80個村屯、309公裡,村道路加寬12598米,村邊溝硬化25606米,安裝防腐木柵欄37901米;完成村鎮綠化347萬平方米,綠化村屯130個,栽植各種樹木600餘萬棵,綠籬870餘萬株;亮化村屯35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821盞,中心鄉鎮給排水改造48353米,建排水明溝227.8公裡;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02個自然屯,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改廁3838戶,改造泥草房6310戶、44.76萬平方米;實施全民健身工程140個,建設籃球場50餘塊、乒乓球場16塊。

  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通河縣還實施了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環境,深入開展『四改二建一保』工作。通過改廁、改水、改路、改垃圾堆放,配套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通過拆危建新,改善農民住房質量;通過建設村民文化廣場,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通過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全縣集中處理』的農村保潔機制,建設覆蓋城鄉的環境衛生服務體系。

  環境的潔淨之美,帶來了農村的和諧之美。優美的環境必然促進農民群眾良好行為習慣和文明素質的養成。如今,隨地傾倒垃圾、亂堆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已基本得到了杜絕。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