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7日訊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我省以『生態黑龍江中國大廚房』為主題參展,不僅取得了驕人的展銷成果,還以『中國大廚房』首次亮相,讓人對生態大糧倉黑龍江刮目相看。

來自大山裡的黑木耳吸引了現場觀眾。
采訪中一些參展商和客商紛紛表示,農業部主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是我國農業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已經連續舉辦14屆。一年一度的農交會,可謂農品群英會,各省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加工的成長進步在這個大舞臺上展現無遺,而今年我省的變化最大,從過去以大宗農產品見長的大糧倉變成了今天薈萃品類豐富食品的大廚房。
1
『兩頭兩尾』轉型昇級大糧倉
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把黑土地上最優質的產品展示給京城人們和全中國,讓全國更多的人吃到優質綠色的龍江綠色有機食品,引領吃出營養吃出健康,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是我們借助農交會平臺推介黑龍江的初衷。這次參展展品中精品多、新產品多、食品多;蔬菜、雜糧雜豆、鮮食玉米等種植業結構調整產品多,形象展示出有中國大糧倉美譽的我省,正在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變。這些變化得益於總書記的囑托,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也得益於市場的推動。

農交會開幕首日,我省成功舉辦了首場地方專題推介會——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推介會。
潔白的冰雪孕育了黑龍江這片神奇的黑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造就了山青、水秀、土肥、田潔的優良生態環境。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有厚植的基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率先在全國開發綠色食品。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黑龍江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綠色食品成為全省成長性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成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和一塊『金』字招牌。尤其是近幾年,為了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明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下,我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四個方面力促綠色食品發展,確保生產出真綠、真有機、真有內在高品質的農產品。
高標准推動『種得好』。在全國率先對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進行全面環境監測;率先系統地修訂綠色食品地方標准62個,成為全國首個建立省級綠色食品質量標准體系品類最全、標准最多的省份;定期舉辦操作規程培訓班,直接培訓各類技術人員,每年延伸指導基地農民20萬人;探索『鴨稻共作』、『漁稻共作』,打造模式新、可復制的生產典型。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深入推進『農頭工尾』、『糧頭食尾』戰略,通過幫助企業對接基地,指導企業按照標准生產,開展營銷服務等措施,促進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全省從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89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35家,佔全省食品『規上』企業的30%。
積極推動『賣得好』。組織企業參加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全國農交會、綠博會、有機食品展等大型展會,切實強化綠色食品與市場對接。以『我在黑龍江有畝田』為載體,開展綠色食品『眾籌』,帶動全省探索新型營銷模式。積極打造和培育『寒地黑土』、『小飯圍』等品牌,促進品牌營銷。
強化措施推動『管得好』。著眼全程質量控制,突出『投入品』管控,大力推廣『定點銷售』和『統購統發』等經驗,把住『源頭』質量關;加快推進質量追溯工作,全省進駐『三品一標』質量追溯平臺的認證企業達到597家,佔企業總數的85%。開展企業誠信檔案建設,探索建立『不誠信』企業和基地退出機制;制定省級綠色食品監管辦法,完善企業年檢、市場監察、產品抽檢等制度,『管得好』機制不斷完善。
物華天寶,和諧大美。黑龍江綠色食品作為全國的領軍品牌,合作領域十分廣闊,在農交會上展現出極高的認可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在我省舉辦的綠色食品產業推介會上,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在致辭中誠懇地說:『多年來黑龍江堅持「走特色路、打綠色牌」,綠色食品生產第一大省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穩固。農業部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黑龍江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產業推介,繼續關心支持以「三品一標」為代表的綠色農業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布局品種、品質、品牌提昇戰略,促進黑龍江農業轉型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