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7-10-21 07:11: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桑蕾 薛立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省黨代表熱議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

  黑龍江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振興老工業基地,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連日來,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論述成為我省代表關注的熱點。在我省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如何結合十九大報告的精神,貫徹發展新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向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進發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是在聆聽十九大報告時,讓斯澤夫代表眼前一亮的語句。他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效益優先。對於企業來說,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創造效益和財富。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各類制造行業齊全,配套豐富,卻並非制造強國,想要變強必須要在質量上下功夫。『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提出就表明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方式從高速但粗放的增長向高質量、高效益增長過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全面落實到位。

  來自生產一線的馬兵代表也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論述深有感觸。馬兵說,近些年提倡的『大國工匠』就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具體體現,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更是直接說到了技術工人的心坎裡。近五年來,他所在的齊二機床圍繞加快『中國制造2025』建設,堅持『高端、精密、智能化』的產品發展方向,向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有色金屬制造、汽車等國家重點行業提供了多臺重大關鍵核心裝備。在工作中,他體會到了企業對產品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最近由他率領的馬恆昌小組要進行第四次數控化改造,預計兩年內實現為全廠關鍵零部件最後步驟把關的目標要求。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加快發展實體經濟的表述清晰具體,讓企業界倍感振奮。

  斯澤夫代表說,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是黨中央在總結歐美國家脫實就虛、面臨經濟空心化後作出的判斷。實體經濟是產業的支橕,也是就業的需求,而且有了制造業就會產生貿易,隨著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會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各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劉明忠代表說,國有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力軍,是振興實體經濟的壓艙石。『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國有企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作為來自老國企、老字號的代表,劉明忠深知責任重大。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紅利逐漸釋放,成效日趨明顯,曾經陷入低谷的中國一重以改革添動力、增活力,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7.5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23億元、新增訂貨同比增長74.88%。事實證明,不改革絕無出路。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市場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調動人的積極性等幾方面精准發力,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進行到底。

  落實驅動創新,培養科技領軍人纔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楊德森代表對此深有感觸。

  楊德森說,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需培養創新型人纔。高校是培養人纔的搖籃。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把創新型人纔培養貫穿始終。近幾年,我省鼓勵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他所在的哈爾濱工程大學響應號召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科技成果持有者將成果溢出走向市場,曾創造一天就創辦14戶科技研發型企業的紀錄。這些企業中,以艦船動力和船舶配套研發生產的企業不但成為哈工程學生的實習就業基地,更自成小氣候,吸納160位來自哈工大、哈工程、天津大學、大連理工、上海交大的專業人纔,改變了哈工程艦船人纔南飛的局面。

  斯澤夫代表說,黑龍江在改革開放前期擁有最好的產業體系、最好的技術人纔,最好的生產基地。當年好多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聽從祖國號召前來龍江紮根創業。如今我們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人纔也是重要的資源,我們一定要在體制機制上改革,尤其是在機制上要讓重要崗位能者居之,高額薪水能者得之。只有這樣纔能形成吸引人纔的窪地,讓來自全國、全世界的人纔用智能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

  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

  提起龍江的經濟轉型,中國工業的標杆城市大慶不得不提。韓立華代表說,在研讀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關於『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等內容後,感受到在新時代下續寫大慶工業輝煌責任重大。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在經濟新常態下,大慶油田原油減產,急需改變產業結構單一,形成多條腿走路、多元發展的新格局。韓立華說,接下來,大慶要做到四個方面的工作:重構產業,在一二三產業中多元、多點挖潛,加大力度發展縣域經濟,走出經濟結構更優的新路子。重組要素,大慶的很多資源都困在體制范圍內,需要通過改革建立靈活機制,走出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新路子。重聚動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創新型企業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走出內生動力充足的新路子。重塑環境,出臺創新創業新政,減少政務審批,打造更優法治環境,形成大慶獨特的吸引力,走出承載能力更強的新路子。爭當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排頭兵,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