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強省建設
2017-08-01 10:54:4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應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1日訊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當前情況看,現代農業已經進入市場主導、品牌引領、產業融合、特色發展、城鄉一體加快發展新階段,精制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科技農業、園區農業、創新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而言,實現農業由大向強轉變,應當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新發展,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突出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提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加快生產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標准化水平,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抓住國家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機遇,加大東北黑土保護力度,建好生態高產標准農田,加強農業高新區、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在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中有更大作為。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綠色發展為出發點,更多地注重質量、注重結構、注重滿足消費昇級需求,加快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建立有效供給的農產品和食品生產供給體系,全面提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大文章。科學劃定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保護區,努力提昇農產品生產環境,加工環境,倉儲、物流環境。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稻米產業,加快發展非轉基因大豆,提高稻米產業和大豆產業競爭力。加快發展果蔬、食用菌、鮮食玉米等特色產業。

  三、以開放拓展『三農』空間,以產業融合為動力,向資源優勢和深加工要發展。積極引導工商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食品開發,延伸農業產業鏈,提昇農產品價值鏈,強化農民利益連接鏈,讓農民共享產業昇級和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培育發展壯大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創新農產品生產和營銷方式,以發展精准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標准『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力度,將優質米、優質大豆、食用菌、特色經濟作物等打造為綠色有機產品。全力打響地域品牌。

  四、堅持產量、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並重,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休閑功能並重。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全面激活市場。瞄准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對優質、安全、健康、綠色農產品和食品的要求,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突出區域、企業和產品特色,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和演化昇級開發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食品類農業產品。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中高端消費市場合作,以私人訂制,集團訂制為目標,量身打造中高端農產品。要全面激活要素。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要全面激活主體。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培植農村人力資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大力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各類人纔回鄉下鄉創業創新,使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的新動能。

  五、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後勁,實現發展成果共享。重點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脫貧攻堅,提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要堅持走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與農村改革、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農村基層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互促共進。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點是抓好農村泥草(危)房、農村安全飲水、田間路、電網改造,通鄉村道路加寬、中心村內道路硬化及信息化建設工程和村屯消防網絡體系建設等。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方面,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為重點,加大改廁、改圈、改灶、垃圾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美化和村莊保潔工作力度,完善以獎促治政策,全面提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水平。同時,大力加強農村教育、農村衛生醫療和社會保障、農村文化等事業建設,通過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之間的均等化步伐等政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壓實落靠扶貧責任,在精准管理、政策保障、產業扶貧下真功夫,硬功夫,形成行業扶貧、定點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農委)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