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訊(記者 王亮 編輯 張廣義) 秸稈不燒了,它能做什麼?24日,記者在綏化市北林區找到了答案。北林區秸稈綜合利用不僅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而且還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增加農民收入。

秸稈還田作業現場。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一直積極地探索秸稈綜合利用。2017年,北林區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秸稈收儲運以及綜合利用體系,形成主體突出、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格局。在北林區,一部分的秸稈利用現代化農機具直接還田到地裡,增加土地肥力。除了有利於保護黑土地,還間接地促進農民增收。
『去年進行機械化秸稈還田,在今年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果園村的村支書張守安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果園村種植大豆的面積為47公頃,秸稈還田的土地裡長出的大豆比以往每公頃能多打1200斤,增產增收了,同時化肥使用少,成本支也出減少了。
秸稈除了直接還田外,北林區還推行肥料化利用工程、能源化利用工程、飼料化利用工程、原料化利用工程、基料化利用工程。2017年,在全區15家大型養殖場和畜牧科技園區推行秸稈造肥技術,漚制有機肥6萬立方米,利用秸稈5萬噸;擴容秸稈造粒規模,生產能力由1萬噸增加到5萬噸,消化秸稈10萬噸;原料化利用秸稈4萬噸;利用秸稈作基料發展大球蓋菇、平菇等食用菌生產,基料化利用秸稈100噸。
小農戶和現代大農業實現了有機銜接。2017年,北林區力爭為全區秸稈綜合利用130萬噸,佔秸稈產出總量的75%。
責任編輯:張廣義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