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百君
『河長制』既是一項工作,也是一種責任制。就是通過全面推行河長制,讓各級領導乾部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湖的污染治理和日常管理,讓受到污染、『不健康』『亞健康』的河湖得到『治愈』『康復』,並使域內的所有河湖有人管、有人負責,形成管護長效責任制,從而保持『河清水淨岸綠景美』的良好生態環境。
一、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充分表明新時代把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美麗中國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是全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做好河湖管理保護工作。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對全面推行河長制作出總體部署,這是我國水治理體制和生態環境制度的重要創新,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首先,加強生態保護、推行河長制是戰略思維的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長期任務,久久為功。其次,加強生態保護、推行河長制是辯證思維的體現。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第三,加強生態保護、推行河長制是系統思維的體現。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做比,由一個部門負責管理職責,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第四,加強生態保護、推行河長制是底線思維的體現。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提出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加強河湖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改善,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既是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也是努力把龍江打造成為『生態強省』、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黑龍江省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2881條,總長度9萬多公裡;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裡以上河流21條,總長度1萬多公裡。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和五大連池等常年水面在1平方公裡以上的大小湖泊253個,水面面積3000多平方公裡。雖然我省河湖與經濟發達省份比污染沒有那麼嚴重,但由於受歷史及多種因素長期影響,河湖生態也不同程度受到破壞和污染,一些地方對河湖重開發輕保護,重治標輕治本,侵佔河道、圍墾湖泊、農業面源污染、超標排污、人畜糞便污染、垃圾污染、非法采砂等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問題也很嚴重。『落實河長制』已經寫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切實提高對全面實施河長制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河湖管護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格局,讓龍江大地『天藍、水清、地綠、景美』成為常態。全面推行河長制還是一件關乎民生福祉的好事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全面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河湖水質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廣大群眾對改善水質環境的訴求日益高漲,對水質問題的關注不斷上昇。能否用上清潔乾淨的水,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環境夙願,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如果水和生態環境還是『山河依舊』,那麼群眾就會不滿意,增強群眾幸福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三、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對策及措施
全面推行河長制必須突出系統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長效治理,徹底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全力提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具體要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做到摸清問題與完善方案相結合。開展河湖治理,既要摸清情況,又要制定完善方案,做到情況清楚、目標明確、措施有力、方案可行。摸清問題就是要堅持『一河一策』,在開展各個區域內圍繞『一河一策』進行精准調研摸底,重點摸清所轄河湖狀況,縣、鄉、村河道情況,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各級河長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拉網式排查,摸清污染源數量、規模、分布這些狀況,審批等具體狀況,登記河道基本情況,水質、排污口、水環境與生態等基礎信息,建立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及時加強更新維護,建好河道『戶口本』。制定方案,就是堅持『一河一策』,在摸清底數和每個河流基本污染情況的基礎上,因河因湖制宜,因時制宜,科學制定綜合治理方案,排出綜合整治、長效管理、水質改善、河道疏浚、綠色保護的明細表、進度等定性和定量指標,加快研究制定各專項整治方案,明確整治內容、整治標准、責任分工、實施步驟、工作保障等具體事項,引領推動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二是堅持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相結合。環境保護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從源頭上發力,從污染上破題,纔能實現整治污染與轉型昇級互動、發展與保護雙贏。全面推行河長制,既要從源頭治理營造強大聲勢,更要以系統治理增強整體實效。源頭治理就是突出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從源頭上清理各類污染源。堅持把轉變生產方式作為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治本之策,嚴把提高引資准入門檻,嚴把產業政策、環保政策關口,對破壞環境、生態的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和建設。堅決關停『三高三落後』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企業入園進區,徹底杜絕污水直排現象。不斷加大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環保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系統治理就是堅持『一上一下』。水的污染在河裡,源頭在岸上,根子在產業,除畜禽養殖等內源污染外,更多的是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農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對水體的影響。只有真正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纔會有『源頭三無水』。牢固樹立全域『治河』觀念,堅持先『下』後『上』,由河及岸,追溯源頭,推動水域、陸地共同發力,區域、流域聯合行動,多部門、多行業攜手,實施工業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農業生活垃圾及污水、農業化肥農藥污染的綜合防治,確保徹底整治到位。
三是堅持嚴格保護與依法管理相結合。河湖因水而成,充沛的水量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從實踐看,保護河湖必須把嚴格保護與依法管理作為節水護水的關鍵環節。嚴格保護就是要紅線約束,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習總書記提出的保護水安全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我們在落實河長制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水資源管理紅線倒逼機制,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切實做到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大力推進城區兩污分流和農村河塘整治,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和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確保河湖功能持續發揮、資源永續利用。依法管理就是要把加大法治建設力度作為根本性制度措施,切實將涉河涉湖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解決復雜的水問題,必須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綜合運用法治手段,做到依法治理。嚴格執行水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嚴禁以各種名義侵佔河道,圍墾湖泊河道、非法采砂。要加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統籌涉及河流、湖泊保護管理行政執法職能,探索組建水環境聯合執法隊伍,變以往的『多頭治水』為聯合執法,切實解決『誰都管,誰都不管』、職責不清而造成的工作推諉扯皮現象。
四、全面推行河長制的保障機制
實施『河長制』,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德政工程、系統工程,對各級乾部而言是一個全新課題,需要各戰線多部門切實履職盡責,加強協調配合,抓好推進實施,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建立嚴格的責任落實機制。所有工作的關鍵在於落實,落實的關鍵在於領導,領導的關鍵在於責任。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統一的要求,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抓具體。對河長制工作逐項細化,明確職責、主要目標和時間節點,並通過媒體及時向社會公開,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做到層層傳導壓力,人人落實責任。
二是建立嚴密的聯合聯動機制。在做實做強各級河長辦的前提下,充實工作人員力量,落實專項經費,保障相關工作正常推進。特別要健全問題排查、定期通報和會商會辦等工作機制,構建區域密切配合、整體聯動的管理體系。對於污染源頭在其他區域或縣區的問題,加強互相溝通協作,形成上下游聯動共治,左右岸互動治理的工作機制。
三是建立有效的督查考核問責機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堅持『月評、季考、半年評改、年終獎懲』,考核結果作為黨政乾部和各級班子年度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督導,排名靠後的單位和河長,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倒逼責任落實,確保達到問責一例,警示一批的效果。
四是建立科學的風險穩控機制。落實河長制,推進專項治理,必然會涉及到利益調整,如果考慮不周、處理不好就會引發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對容易產生信訪矛盾的敏感問題,把思想工作做細做透,超前預判,並做好風險評估,制定工作預案,及時有效化解矛盾,依法有力推進治理,既保證工作有效開展,又確保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