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支持鼓勵農民創業創新
2017-11-24 07:24:3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宋晨曦 黃春英 李志達 李晶琳 譚迎春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支持鼓勵農民創業創新

   黑龍江日報與省農委聯合召開農民創業代表座談會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

  座談會現場。

  黑龍江日報11月24日訊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由於起步早、抓得實,我省農民創業創新工作成效顯著。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全省農民創業大軍已壯大到144萬人,在全省四支創業大軍中規模最大,創業增收突破300億元,被農業部作為典范在全國推廣。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民創業創新,壯大新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本報和省農委聯合召開座談會,邀請全省農民創業代表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暢談對十九大精神的學習體會,分享創業經驗,並就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鼓勵帶動更多農民朋友參與到創業大軍中來,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現將各位代表的發言整理發表,與廣大讀者共享。

  牡丹江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秦啟雙

  水稻育秧盤獲全國大獎創新研發契合富農方向

  秦啟雙剛從北京領獎回來。他研發的『秸稈水稻育秧盤項目』在首屆全國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上獲得三等獎。此次大賽共有3萬多個項目角逐,獲獎選手由農業部部長頒獎,並獲得國家領導人接見。『可見,國家對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有多麼地重視。』秦啟雙說。

  秦啟雙出生在牡丹江市鐵嶺鎮青梅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高中畢業後,秦啟雙當過農民工,收過廢品,做過家具,乾過銷售員,還給鞍鋼配套加工過脫氧鋁錠。 2007年,他回到青梅村,成立有機肥料加工廠,賣有機肥。期間,秦啟雙了解到農業正面臨著處理秸稈難、水稻育苗取土難兩大難題的困擾。

  『據統計,全國每年有3億多噸的玉米秸稈無法有效處理,焚燒既污染空氣、加重霧霾,又容易引發火災。另一方面,全國有4.5億畝的水田,每年僅水稻育苗取土,就要挖掉170多萬畝的優質表層土,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此我想到,如何把這兩大難題結合起來,發展秸稈水稻育秧盤技術,這個項目市場潛力巨大,僅黑龍江就有30億盤的市場。』秦啟雙說,當時國內此項技術還是空白。

  看好項目就乾起來,2009年秦啟雙開始研發。因缺少經費,借債、貸款,先後賣掉兩處房產和一部轎車,一家人全都住在了廠子裡。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技術研發成功,先後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秦啟雙還自主研發了配套設備——秸稈秧盤自動化生產線,該生產線國內首創。

  2015年,秦啟雙建立了牡丹江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隨著不斷實驗、推廣和銷售,目前『秸稈水稻育秧盤項目』技術已經成熟,產品育苗效果也得到廣大稻農的認可。產品銷往建三江和省內各大農場,遠銷吉林、內蒙古、新疆等地。

  秦啟雙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讓鄉村煥發生機與活力,實現繁榮與興盛,是全國農民的福祉所系。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標准和遵循。』秦啟雙說,『秸稈水稻育秧盤項目』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正好與這些標准和遵循契合。秦啟雙認為,該項目是我國水稻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需要,它一方面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水稻育苗取土難及水土流失問題。『我們每條生產線可消化掉2萬畝地的玉米秸稈。』

  秦啟雙同時成立了秸稈收儲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鄉鎮為基點,輻射自然村屯,設立加工點。合作社、農戶可以用秸稈原料作為入股資金,年終可按入股比例分紅。 『公司以後計劃投入技術和設備,與水稻種植合作社進行聯合建廠,合作社自產自銷,既擴大了農民就業人數,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企業規模也得以迅速壯大,每套生產線直接間接提供農民就業機會150多個,為農民實現增收近千萬元。我們測算,目前省內市場需要近300條這樣的生產線供應。』秦啟雙躊躇滿志。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奮力譜寫中國夢龍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