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搬"出來的好光景 孫吳縣探索整村搬遷以宅基地換產業脫貧新模式
2017-12-15 13:49:3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5日訊 初冬,踏著厚厚的積雪,記者來到了孫吳縣正陽山鄉英河村,在已建成的安格斯肉牛養殖基地,村主任趙喜全揮著手臂指著場區說:『這一大片養殖基地,用地都是村民通過搬家騰出來的,這叫宅基地換產業。』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孫吳縣正陽山鄉英河村的幾十戶村民,不但『挪』出活力,還迎來新產業、新收入,讓他們在脫貧增收的路上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用宅基地換產業,正陽山鄉不止英河村一個樣本。正陽山鄉黨委副書記張弘權介紹,為使房屋磚瓦化率低、閑置率高的貧困村盡快脫貧,正陽山鄉在扶貧工作上開動腦筋、大膽創新,采取宅基地換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招商引資開發、依托合作社合作經營等方式,先後對英河、林河、門山等三個村屯125戶實施了搬遷脫貧發展新模式。其中,英河村搬遷34戶,置換宅基地面積5.3萬平方米,搬遷戶置換出來的宅基地用於合作社發展建設。農戶搬遷後享受分紅,每年按每平方米1元錢分紅利,收益期為15年,分紅共計5.3萬元,每戶年均收益1558元。

  在向陽村村支部書記李木雲的引導下,記者走進了田鳳伍的新家。71歲的田鳳伍和老伴兒從住了20多年的英河村搬到3.5公裡以外的向陽村。『以前那個老房子真是住不了了,哪像現在的新房這麼暖和,而且我們一分錢都沒花。』田鳳伍的老伴兒搬家後笑容多了。

  在林河村村部,記者見到了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剛。李剛說,林河村搬遷的村民有36戶,搬遷後的宅基地用於發展養殖業。在他的指引下,記者看到村民搬遷騰出來的宅基地上,已經建起了12棟嶄新的豬捨。殷得成老兩口是從林河村林河屯搬到向陽村的。他說:『以前家裡住的是土坯房,四處漏風,冬天不斷火地燒屋子也不熱。』如今他用搬遷的房屋補貼買了現在的磚房,這個冬天過得暖了。『土房換磚房,不但住的好了,還能給分紅。』殷得成對日子充滿希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孫吳縣通過『搬遷脫貧』這一模式,正陽山鄉雙山村、林河村、英河村先後發展了漢麻產業和建設了莧香豬、安格斯肉牛養殖基地。新建了國海漢麻有限責任公司、凱盛漢麻織襪廠、孫吳富凱養殖專業合作社等7家龍頭農業企業和合作社。2016年,孫吳縣紅旗鄉引進哈屯天馬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建設村建設屯實施整體搬遷和整村土地流轉,騰出農村用地發展漢麻加工、安格斯肉牛養殖項目,輻射帶動建設村及周邊村屯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孫吳縣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能夠實施用宅基地換產業這種脫貧模式,與孫吳縣村落現狀息息相關。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孫吳縣現有不足50戶的小型村屯28個。最遠的村屯距鄉鎮政府所在地40公裡,距縣城80公裡。有19個位於深山區的小型村屯,平均住戶不足30戶,其中6個村屯不足100人。對此,孫吳縣積極探索精准扶貧新思路,實施由政府引導、社會力量主導的整村搬遷、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新模式。以宅基地換產業,村民從最初不理解到紛紛加入,不但從思想上邁出一步,也在行動上向增收和脫貧邁出一大步。通過宅基地換產業,村民拓寬了增收和就業渠道,同時有效解決了農村危房隱患,改善了村容村貌。目前,孫吳縣已完成建設、英河、林河、門山四個村169戶村民整村搬遷工作,實現整村土地流轉2.9萬畝,騰出宅基地發展畜禽養殖、漢麻等產業,帶動了邊遠貧困區域245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