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他的微信名叫『向天歌』 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李延喜脫貧記
2017-12-12 07:21: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潘宏宇 劉心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2日訊 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如何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因病致貧的李延喜不等不靠,通過飼養大鵝實現脫貧,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如果不是經歷一場重創,李延喜不會成為貧困戶。從貧困戶到自主脫貧,身患強直性脊柱炎的李延喜不等不靠,在最難的日子不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還把日子過得頗有藝術氣息。走近李延喜,會看到普通人對於生活不同凡響的體味。走進他的家,更會被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所感動。

  李延喜是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新民屯人,今年44歲。自幼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前幾年又經歷一場車禍。

  『那時候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站起來。車禍後,拄著雙拐,覺得生活也像斷了腿兒。家裡以前靠養豬、種蔬菜大棚過日子,因為我倒下了,這兩樣營生都不能再繼續下去。如果沒有那場車禍,我是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和種植規模的。』記者見到的李延喜身材削瘦,語氣平和,笑容中略帶靦腆。講起生活中的意外他並沒有太多抱怨。李延喜說:『好在雙腿恢復了,扔掉了拐杖。既然還能走,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還要繼續。重活不能乾了,就乾力所能及的。』

  李延喜養起了大鵝。落雪的季節賣大鵝,平時賣鵝蛋。為了打開銷路,他將每枚鵝蛋以低於市場價1元銷售,用跑線的客車給客戶捎鵝蛋。在他的微信好友對話框裡,訂購鵝蛋成為主要的聊天內容。李延喜的微信名叫『向天歌』,出自唐詩《詠鵝》。今年6月,李延喜成為脫貧戶,他說多虧了『鵝大軍』。李延喜養了1200只鵝,其中有200只是產蛋鵝,年收入10萬元左右。

  如果說養鵝是李延喜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那麼畫畫和做工藝品則是他生活中最美的調味。在李延喜家中,記者看到了核桃制作的工藝品,還有一些鑲裱起來的畫作。省委辦公廳派駐新民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秀光對記者說,這些都是李延喜做的。用易拉罐制作的『虎嘯山河』氣宇軒昂,『馬到成功』上的馬英姿盡顯,核桃匣子堪稱工藝品。李延喜做這些工藝品的工具就在他的雜物間裡,電鑽、電鋸、砂紙這些常見的生活用具就是他的全部工具。掀開沙發墊子,李延喜拿出一沓未裝裱的畫作,花鳥蟲魚應有盡有。

  李延喜有一個美術夢,這個夢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心中生根發芽,只是沒有實現的機會。從未經過專業學習,這些字畫都是他對照電腦一點一點學習和臨摹的。核桃工藝品是他一點一點琢磨的。『我做這些核桃工藝品都是自己去山上撿核桃,然後用電鋸把核桃鋸開,手工打磨,再涂色,純是為了愛好,沒想到現在還有不少來求字和求畫的人。』李延喜的妻子馬淑鳳很支持丈夫的愛好,還時不時將丈夫的作品曬到朋友圈。說起字畫上的印章,李延喜有些不好意思:『這個印章有些簡陋,我是自己用橡皮摳的。』他告訴記者,今年19歲的兒子正在哈爾濱一所技師學校上學,家裡的收入也穩定了不少。父母和他們在一起住在新房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讓人知足。

  聽見小園裡的鵝群發出叫聲,李延喜急忙去給鵝喂食。他的母親心疼兒子,趕緊從屋裡出來幫兒子趕鵝群。老人對記者說,李延喜自己粉碎玉米喂鵝,一個人每天要放一群鵝,但李延喜從不抱怨。去年她心髒病手術花了不少錢,都是孩子們湊的,一家人和氣比啥都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接受采訪的扶貧工作者都認為,轉變貧困戶『等靠要』的觀念,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李延喜很平凡,苦心經營著小家,謀求著增收的門路。李延喜並不平凡,作為貧困戶,他沒有『等靠要』的心理,無論何種人生際遇都扛起家庭的重擔,努力拾起對生活的信心,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在脫貧攻堅路上,我們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李延喜』。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奮力譜寫中國夢龍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