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望奎"醫共體"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裡"
2017-12-17 07:16: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程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身體不舒服,隨時前往鄉鎮衛生院掛號看病,用鄉鎮一級的收費標准和報銷比例,就可以享受到縣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的各項醫療服務。疑難病想看縣醫院的主任專家,也不用再奔波、排隊,只要向鄉鎮衛生院提出申請,最快不出一小時,百裡外的專家就會在遠程會診室裡與患者『面對面』……記者在望奎縣的基層醫療機構蹲點幾天發現,這些基層農民盼望的醫療福利,在這裡都已變為現實。該縣醫療聯合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的建設,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更打通了健康扶貧的『最後一公裡』。

望奎縣人民醫院患者可自助打印檢查報告單,省時又省力。

  上下聯動看病不再難

  望奎惠七滿族鄉衛生院是最早進行『醫共體』試點建設,也是最早因此受益的衛生院之一。記者剛到衛生院,就被院長唐景明領進了大門左手邊的中藥房。『以前患者少,哪敢上這麼多藥材?現在患者多了,資金也充足了,看這藥櫃,有一百多種中藥了。』站在整整一面牆的抽屜式中藥櫃前,唐院長興高采烈地對記者說。話音剛落,門診大廳就傳來了一陣嘈雜聲,記者跟隨唐院長出門查看,原來是一位農民因呼吸困難被送來就診。接診醫生劉艷麗經初步檢查認為其情況較重,立刻向望奎縣人民醫院會診中心提出了遠程會診申請。20分鍾後,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付玲玲等醫生出現在了遠程會診室的大屏幕前。經會診,這位患者寧傑患上的是肺心病,醫生們立即為其出具了住院治療方案。『以前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的衛生院居然能這麼方便看上縣醫院的專家。到縣裡住院還得排號,現在鄉裡住院條件也不錯,我們就留在鄉裡住院了。』寧傑的家屬這樣告訴記者。

  幾天的蹲點後,記者親身感受到,遠程會診,只是望奎『醫共體』建設為基層百姓帶來的便利之一。這種『一二三級醫院+村衛生所』四位一體、雙向共贏的醫療聯合模式,不只是簡單地把縣級醫院的醫生和醫療資源下沈到鄉村一級,而是通過人纔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等多種方式,讓各級醫療資源物盡其用。通過實現『縣醫院有多大,鄉鎮衛生院就有多大』,切實解決基層農民『看病難』問題。

  望奎縣衛生局副局長沈麗惠告訴記者:目前,望奎全縣18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已分別與望奎縣人民醫院、望奎縣中醫院成立兩個『醫共體』。縣裡投資1300餘萬元完成了全縣鄉鎮衛生院門診樓建設和診療設備更新;將85個村級衛生室全部昇級和改造達到四室一房標准。縣級醫院除選派骨乾任鄉鎮衛生院掛職業務副院長,組織專家每周兩次到衛生院出診看病、查房帶教外,還幫助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立起了醫院管理系統、電子處方系統、電子病歷系統、遠程會診系統等現代化軟硬件設備,並直接接入縣級醫院系統內。不但提昇了基層醫院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程度,更使『小病首診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治療回基層』的良性就醫格局得以實現。自『醫共體』建立以來,望奎縣級醫院累計上轉病人100多人次,下轉病人則達到400多人次。

  多管齊下解決『看病貴』

  『要是在縣醫院住院,我這病核銷完最少也得花3000多元,現在在鄉裡住院,核銷完也就花1000多,家人護理我省下的路費住宿費就更多了。沒有這政策,我這病還真是看不起啊。』在望奎縣人民醫院,來做復檢的望奎農民趙永雙笑著對記者說。今年57歲的趙永雙與老伴每年就靠18畝地的7000元收入維生。幾天前,她因腦梗癥狀前來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她的肝部也有問題,於是為她開出了腦部核磁和肝膽彩超檢查申請。趙永雙拿著這份申請前往縣人民醫院,憑借『醫共體綠色通道』,不用再次走門診和掛號就直接完成檢查並返回。隨後,她的檢查結果就直接回傳到了鄉鎮衛生院的系統上,不但可以在電腦和醫生手機客戶端上直接查看,還可以從縣醫院為衛生院免費提供的膠片打印機中打印出來。

  『以前基層患者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輔助性檢查做不了,確診率不高。現在縣醫院的先進設備變成了我們的設備,他們的專家也成了我們的專家;但我們的報銷比例是90%,縣級的報銷比例是70%,患者當然願意留在家門口治病了。』惠七衛生院院長唐景明說。

  通過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蹲點和走訪記者了解到,通過『醫共體』的雙向轉診、醫療資源共享、結果互認,農民看病住院不再『怕花錢』。為了切實解決『因病致貧』問題,望奎縣還出臺了一系列『健康扶貧』保障措施。『縣裡為1073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取消了貧困人員鄉鎮衛生院住院起付線。縣級醫院住院、縣外就醫和商業大病保險起付線也大幅降低。持卡扶貧對象在縣醫院內就醫全部免收掛號費、救護車接診費。專門開通了醫保直報窗口,新農合住院患者在核銷基礎上,診療費、床位費再減5個百分點,並且可以『先診療、後付費』。如果新農合持卡貧困戶患上的是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等9種大病,所需醫療費用將全部由醫院先行墊付,發生的費用通過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全部核銷。』望奎縣人民醫院院長於佔海介紹說。

  留住人纔讓基層醫療活起來

  『去年全年住院患者纔40多人次,門診3800人次,全年收入45萬元。今年僅前6個月,住院患者就已達328人次,門診5500人次,收入94萬元,預計全年有望突破200萬元。門診醫生的收入更是每月平均增加1000多元。多虧有了「醫共體」,患者多了,收入翻番,年輕人也來了。再也不是過去的「一潭死水」,大家乾勁可足了。』細數『醫共體』制度實施後惠七衛生院的巨大變化,已經在基層堅守了十幾年的唐景明很是激動。

  在惠七衛生院檢驗科,幾張青春活力的面孔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笑容甜美的90後劉洛楠是剛從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分校畢業的『科班生』。她說,以前像她這樣正規醫學本科畢業的學生,很少有人回鄉鎮。尤其是她學的醫學檢驗專業,更是想回也回不去,因為很多鄉鎮衛生院根本沒有檢驗科。『醫共體』成立後,她回家鄉、回基層也有了『用武之地』。不久前剛通過了考試成為了一名檢驗師,以後就能更好地為父老鄉親們服務了。

  比劉洛楠更早來到惠七衛生院的藥劑師宋媛媛同樣是正規醫學本科畢業生,已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這樣的年輕人能選擇留下,是讓唐景明們最開心、也最欣慰的事。『人纔匱乏一直是鄉鎮基層醫療部門最難解決的問題。有了「醫共體」,不但醫學大學生回來了,縣醫院還統籌安排鄉鎮衛生院醫生到各科室進修學習,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和臨床經驗也增加了。留住人纔,就留住了希望啊!』先鋒鎮衛生院王曉娟院長頗為感慨道。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