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爾濱大工匠』亮絕活兒 用烤槍解決太空激光武器核心部件變形難題
2017-12-18 14:47: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12月18日訊 記者從哈爾濱市總工會了解到,第二屆『哈爾濱大工匠』推薦選樹活動結果13日揭曉。哈爾濱市共有18名一線職工、高級工藝師、速錄師等獲得『哈爾濱大工匠』稱號。在本屆評選中,共有96家單位推薦了137名候選人。經過初評和實地考察,進行綜合打分,再根據單位報名情況、申報人工種及影響力等因素,選樹出『大工匠』18人。他們是活躍在各行業的佼佼者,雖然沒有明星的光環,但是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一手絕活兒。近日,生活報記者走近七位『大工匠』,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工匠精神。

  『萬能銑』高強

  為太空激光發射武器加工配件

  高強,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班組長,1994年參加工作,一直在一線從事銑工工作。

  當『航天夢』、『入海夢』助推『中國夢』實現之時,高強和他的工友們也在鑄夢過程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強從哈爾濱第一工具廠技工學校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摘牌從事銑工工作。僅經過三年的學習鍛煉和操作實踐,就在強手如林的哈爾濱第五屆職工技術質量運動會比賽中榮獲『銑工技術狀元』稱號,同時22歲取得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成為黑龍江省最年輕的高級技師。

  在單位,同事叫他『萬能銑』,多精細復雜的產品他都能加工。在加工哈爾濱工業大學『神光Ⅱ,神光Ⅲ』核心部件『鏡組外框』過程中,由於鏡組外框是太空激光發射武器中的一個主要部件,精度要求高、技術難度大,而且此工件形狀大而復雜,由於裝夾的不方便,易變形,材質特殊,加工非常困難。單位領導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由高強擔此重任。為解決加工裝夾上的難題,高強在機臺反復琢磨、細心考證、精密計算,最終通過機床校驗調試。他自行設計夾具和工藝規程,使用了『單邊次序法』加工方法,克服了機床精度低,裝夾後易變形的問題,使整個工件在382mm尺寸上,平行度達到0.025mm,平面度達到0.02mm,形位尺寸公差達到0.01mm。僅用四個月時間加工的所有光學『鏡組外框』產品全部合格。

  『王一火』王福奎

  靠一把烤槍解決技術難題

  王福奎,1983年從海軍退役後被分配到哈電集團鍋爐公司,從此開啟了他的熱校生涯。

  『榔頭敲不停、弧光刺眼睛、寒冬冷徹骨、酷暑似蒸籠……』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王福奎一乾就是三十多年。

  何謂『王一火』,就是說王福奎靠一把烤槍就能解決技術難題。據其同事介紹,一次,在工廠生產汽水分離器重點部件『進氣喉管』時,由於結構復雜,其中『腰形法蘭』裝焊位置為三維空間尺寸定位,長度公差要求極其嚴格,且該零件為不鏽鋼薄板焊接,變形大,最大傾斜量為40mm,超出標准20mm。這可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如果制造工藝無法突破變形問題,將嚴重影響產品最終交貨。王福奎大膽提出正常進行工藝焊接,變形用熱校來解決。在王福奎的努力下,對零件焊接變形認真分析、嚴格測量,經過幾天的摸索,最後用熱校成功破解了焊接變形這一難題,從此得名『王一火』。

  王福奎告訴生活報記者:『我就像大夫,不同的是大夫是給人治病的,而我是給鋼鐵治病的。選擇熱校這一行,我無怨無悔,這是我畢生熱愛的事業。如果退休了,我要帶走一把烤槍,留作紀念。』

  『飛機助力師』陳炳東

  入廠40多年破解300多項科研難關

  陳炳東,現任航空工業哈飛23車間飛機鈑金工高級技師、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1976年參加工作。

  陳炳東說:『整個飛機的零件中,鈑金零件佔70%,而中國的這些鈑金零件至今依然處於手工階段。』據介紹,鈑金專業是航空產品中加工難度最大、技術最復雜、純手工操作的專業,是航空產業加工能力的重要體現,產品質量直接影響著飛機的性能和整機質量。入廠40多年來,陳炳東一直負責飛機鈑金關鍵件、重要件的加工,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和先進的操作方法,解決了300多項科研生產難題,累計節約資金達1400多萬元。

  哈飛與某公司聯合研制生產的某型機重力加油口組是一個在空間多分位,曲面轉體的零件,此零件的形狀比較復雜,交接處焊接引起局部變形和受到其他公差的積累因素影響,一直成為最讓人『頭疼』的零件加工,在最後實際裝配中,根本無法與7框下腹板及蒙皮連接,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現場對零件進行照配工作,在公司現有的人員中無人能將1個零件同時與3個不同位置的曲面進行貼合。陳炳東接到任務後,仔細研究、憑借高超的技術完美地將零件與3個曲面貼合在一起,受到外國專家的一致贊譽,指名今後該型機重力加油口蓋組件加工由陳炳東來完成。

  『粉針專家』藍盛武

  突破速度極限獲2項國家專利

  藍盛武,就職於哈藥集團制藥總廠,1993年7月參加工作。

  藍盛武從一個普通的中專畢業生,經過二十多年孜孜以求的刻苦鑽研,先後完成了13項粉針生產設備的技術改革和創新,其中有2項還獲得了國家的專利,一舉成為聞名全國的粉針設備專家。

  在哈藥總廠,凡是經他裝配和調試的粉針設備,都可以直接安裝使用,而不必經過再調試。無論粉針設備遇到什麼故障,車間都會點名要求他去解決;而只要藍盛武出馬,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國內很多制藥企業也頻頻邀請藍盛武親自指導,在國內的同行業廠家中,藍盛武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國內制藥行業的『大工匠』。

  經藍盛武開發研制的新型粉針生產震蕩器,一舉突破了供給的極限——500支/分鍾,在目前同行業中,無一家超過,位居國內速度第一!

  經他參與開發研制的高速螺杆分裝機,生產效率更是提高了整整一倍,每一臺設備,每個月,光節約的生產成本就有近10萬元。

  『食神』姜立濱

  打造全套『西游宴』讓顏值美味並存

  姜立濱,出生在哈爾濱,1978年步入廚師行業。先後被評為國家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國家一級評委、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級職業技能認定師、黑龍江省烹飪協會副會長……

  姜立濱最初拜龍菜泰斗盛英傑為師,在廚師行業奮斗了整整39年。當今餐飲市場上盛行的融合菜、意境菜、分子料理、糖藝藝術等都是他最先引到龍江菜品當中,提高了龍江菜的精細程度,把原龍江菜的黑、咸、粘、重油重色的風格改變成現在盛行的南北融合、中西合璧、新概念的龍江菜。

  姜立濱的絕活兒是『西游宴』,為了這個創新菜式他沒少折磨自己。以前,有人曾制作過西游記這種造型的菜式,但是好看不好吃,可見其制作的難度。姜立濱大師偏不信這個邪,要攻克這個烹飪行業的『難題』。他曾經專門到沈陽偷學一手捏面人的絕活。同時,凡是有關西游記的影碟,畫冊都盡是收集,就連小人書也不放過。一遍又一遍地看,一次又一次反復研究,一回又一回反復試驗。憑著精湛的技藝和認真的精神,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到現在,『西游宴』已出了第七套,不但越來越好吃,而且越來越好看。

  姜立濱用料講究,滋味上力求更加完美。『龍宮尋寶』主道菜,除了佛手螺殼、玻璃碗外,全是佳餚。『定海神針』是調入胡蘿卜汁、蕃茄汁的瓊脂,螺殼裡盛的是蝦球外沾西米炸制而成,香酥鮮美。『盤絲洞』這道菜一上桌,凡是讀過西游記的人怎麼看怎麼像。另外,還有『大聖盜丹』,『三盜芭蕉扇』與『大聖擒魔』等精品菜系。所有這些,都是精倫無比,技藝超群。

  『對半砍』李輝

  加工燃壓機組葉片零報廢

  李輝,1989年參加工作,是汽輪機公司首批金牌工人,哈電集團首批聘任的高技能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汽輪機葉片是承受高溫、高壓、高轉速的產品,有的甚至要在幾十兆帕壓力、五六百攝氏度高溫的水蒸氣推動下,以每分鍾3000轉的高轉速長年累月旋轉做功,必須采用昂貴的特殊材料,加工難度相當大,精度要求相當高,有的批量生產要求誤差控制在0.02mm范圍之內,比頭發絲還細。而李輝對自己的要求更高,那就是在原有設計標准的基礎上『對半砍』,圖紙要求公差0.05mm,他要求自己0.03mm;圖紙要求公差0.03mm,他要求自己0.01甚至0.005mm……

  在某燃壓機組葉片加工攻關中,由於該葉片采用K444高溫合金材料,價格昂貴,單只葉片就高達20萬元,而且硬度高質地脆,一不小心就會加工出裂紋,導致整只葉片報廢,相當於砸了一臺『奧迪』。面對這樣棘手的難題,李輝主動擔起了責任,憑借自己多年的加工經驗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反復實驗並改進工裝和刀具,連續幾個月沒有一天休息。最終,他總結出了一套最佳加工方案,按此方案班組不僅按期圓滿完成任務,而且創造了加工中零報廢的奇跡。

  『首席技師』陶巍琳

  堅持自行設計打破進口依賴

  陶巍琳,1989年哈量技工學校畢業,目前在哈量集團數控刀具公司從事數控車編程、加工和技術指導工作。

  陶巍琳是一名有著28年一線生產工作經驗,技術全面過硬的高級工人技師,曾經多次自行設計和改進了適合在數控車上使用的特殊刀具和工裝夾具,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不但節約了外匯,而且打破了生產中對進口刀具的依賴。

  2006年開始,哈量集團公司購置了大批小巨人數控機床,著手組建數控刀柄生產線,生產SK、HSK刀柄。由於這些產品是以出口為主,對工藝、尺寸、精度要求非常高。作為技術骨乾,陶巍琳毅然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經過反復的鑽研琢磨,他試著將程序和機床的性能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就能夠靈活掌握機床的加工性能,從而更好地應用到產品的加工上。從開始的學習、研究機床的編程到機床的反復調試,再到產品批量生產。經過陶巍琳和整個團隊兩個多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2007年初達到SK刀柄批量生產水平,使該生產線開始承擔起了出口產品的加工任務。

  在現有的數控設備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之後,他們面臨的又一個難題就是生產所需的刀具。原來的鏜刀都是進口的,價格在300元左右。經過對產品的分析和多年加工經驗,陶巍琳設計了一系列適合數控車加工的小孔徑專用鏜刀,經過反復的對比規格、檢驗質量,最終在湖南株洲找到了一個生產鏜刀的廠家,平均價格只有60元左右,而且縮短了周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了鏜刀這一國產化的成功例子以後,在NC鑽、加長鑽頭、螺旋絲錐、淺孔鑽等刀具上也盡量采用國內或其他價格較為低廉的廠家產品,這樣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順利實現了進口刀具國產化的目標。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