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年終歲尾,隆冬時節,東北網派出3路記者,歷時半個月,深入扶貧一線踏訪,見證並記錄黑土地上正湧動著的傾心幫扶、助推脫貧、為民謀福的澎湃熱潮。自1月2日起,東北網推出《扶貧一線踏訪記》欄目,聚焦精准扶貧,持續關注扶貧攻堅一線的那些人和事,傳遞龍江溫度,為龍江扶貧打call。
東北網1月3日訊(記者 吳瓊 孫英鑫 編輯張廣義) 清瑞村,位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窪興鎮西北部15公裡處,此處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貧瘠,村裡近七成的耕地是坡崗和沙化丘陵。4千餘村民目前還有14戶35人尚未脫貧,全村貧困戶幾乎都無勞動能力。因種植結構單一,村裡人年復一年面朝黑土背朝天,只盼有個好收成,來改變鄉村的舊貌。

2015年,哈爾濱市工商聯的吳艷鋒來到清瑞村任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工作。經過實地走訪,吳艷鋒發現清瑞村地處丘陵潛山地帶,沒有突出的優勢資源,但是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扶貧,以產業扶貧項目到戶為重點,以實現貧困戶按期脫貧為目標。
在吳艷鋒的協調下,有企業借貸10萬元,農戶自籌資金10萬元,在村裡建立了禽類養殖合作社,把雞放到林地中散養,而後幫扶企業再以市場價格回購笨雞和笨雞蛋,並以『扶貧雞』的形式幫助合作社銷售,所產生的利潤用於補貼村內的貧困戶。2016年末,合作社宰殺了2000餘只雞,每只雞定價100元,在市工商聯會員企業的幫助下很快就銷售一空。2017年,合作社擴大了經營,如今6000餘只雞雛早已養成了成雞。

2017年12月14日,在清瑞村禽類養殖合作社內,經營主宋金玲正在院內忙活著將宰殺好的5000餘只溜達雞打碼裝袋。宋金玲說,通過和村裡合作經營養殖合作社,不但自己掙到錢了,老百姓也分到了紅利,今年扣除成本能掙10多萬,明年准備擴大經營再建個雞捨,讓自己和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紅火起來。
培育特色產業項目,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讓劉少義這些村裡的貧困戶真真兒地得到了實惠。『快來碗新鮮的豆漿嘗嘗,熱乎熱乎身子』。看到記者進屋,正在做豆腐的劉少義和老伴熱情地盛了幾碗豆漿端給記者。

今年76歲的劉少義是村裡的貧困戶,沒有子女,一年僅靠種的12畝黃豆維持家用,日子過得緊巴巴,原先住的泥瓦房四處漏風,冬天在屋都得穿棉襖,春天風大時他和老伴都不敢睡覺,就怕哪陣風把房子吹倒了。
現在好了,2017年10月份,劉少義住進了村裡給蓋的新房,磚牆塑鋼窗顯得是那麼亮堂。一說起這事兒,劉少義的老伴夏淑榮就樂得合不攏嘴,她說:『村裡不但給蓋了房,還給打的炕櫃、地櫃和桌子,送來了新的被褥,過年過節還給送米面和錢,現在自己感覺很幸福』。
為改善村民們的生活條件,駐村工作隊聯系幫扶企業家不僅建立了禽類養殖合作社、菌類種植合作社、雜糧種植合作社和蜜蜂養殖合作社4個產業項目,還為村裡建了橋,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打通了清瑞村與鄰近鄉鎮的道路。『預計今年村裡這四個產業將產生20萬元的利潤,到時這些錢一分不少地都將用在老百姓身上,幫助這裡的村民早日脫貧。』吳艷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