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5日訊(記者 陳顯春 編輯張廣義) 一穗小小的鮮食玉米,讓田作林忙得不亦樂乎。記者電話采訪他的時候,他的手機總是佔線,來電的既有訂購鮮食玉米的客戶,也有要跟他種植玉米的農戶。

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合作社鮮食玉米包裝車間。
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利用秸稈發展養殖業,牲畜糞便還田做肥料,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田作林在玉米這條產業鏈上,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同時,跟田作林一起發展的貧困戶也都脫貧致富了。
田作林,七臺河市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合作社負責人。2017年,他的合作社靠種植鮮食玉米賺了100多萬元。說起這件事,他連聲感謝省供銷社惠豐金源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在勃利縣推廣電商進農村的項目,該項目通過電商帶動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合作社鮮食玉米種植基地。
2017年6月28日,惠豐金源公司與田作林的種植合作社簽訂鮮食玉米包銷合同,提前預付采購款,一次性解決了合作社玉米種植生產及銷售難題。此外,公司還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指導生產及加工。
2017年,田作林的合作社種植的600畝玉米大獲豐收,其鮮食玉米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城市,每穗玉米3元錢,是普通玉米價格的3倍。
『僅種植玉米這一項,目前已有6戶貧困戶脫貧』,田作林說,『貧困戶帶地入社後,每戶年增收10000餘元。具體到每個貧困戶,土地租金每?比市場價高1000元,在合作社打工2個月收入8000多元,利潤分紅1000元。』

小玉米,孕育扶貧大希望。
貧困戶張玉龍說:『以前種植玉米不值錢,現在種植的品種好,還有惠豐金源電商公司支持,種不愁、銷不愁,每年有萬元增收,通過一年種植『金玉米』,我徹底脫貧了,玉米這個產業做得越好,我的日子也就過得越好。』
就在前不久,田作林又流轉了600畝土地,2018年合作社玉米種植面積將達到1200畝,總共吸納200戶貧困戶參與。
隨著合作社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玉米產業鏈也在逐漸延伸。據田作林介紹,2018年他將在玉米收獲後,秸稈二次利用做青貯飼料發展養殖業,初步規模為養驢300只,養羊1500只。而驢和羊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又是純綠色有機生物肥料,肥料用來種植玉米,又可提昇玉米的品質。在這條綠色循環產業鏈上,惠豐金源通過線上線下包銷玉米,省供銷社其他公司負責提供技術、資金、農資等,再加上田作林自己的山莊每年能銷售1300只烤全羊,一穗『金玉米』使得整個產業鏈運轉順暢,也使得惠豐金源的產業扶貧項目,真正落地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