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改革闖新路『一重』跨步行 看龍江『老字號』改造昇級成功樣本
2018-01-08 07:18: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姜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月8日訊 曾經,這是一個令人倍感榮耀的工廠。『一五』時期建廠,和其他兄弟企業一起,挺起了共和國工業的脊梁。

  一度,這裡不再榮光。思想觀念保守,市場意識不足,競爭精神較弱,企業陷入虧損。

  如今,這裡迎難而上,體制機制改革大刀闊斧,創新發展動力十足。

  走進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感受一個老國企的『芳華』,聆聽一個老國企重生的腳步鏗鏘。

  改革,攪活一池春水

  改革,一個能讀出『殘酷』的字眼兒。在一重,對改革,員工們從心裡信服。

  『2016年5月,劉明忠董事長就職一重,最大的改革就是機構瘦身健體,全員競聘上崗。』集團公司組織部部長張百忠如是說。

  『瘦身』,使一些人離開了原有的崗位。

  周金波,原財務部部長助理,在改革中落選。一副金絲邊眼鏡,一臉和善,記者在他臉上沒有看到沮喪。

  『我原先的崗位掙的是年薪,現在不是了。作為資產財務部高級經理,職位比原來低了一級。』周金波說,乾部職數有限,優秀人纔很多,他認可改革措施,雖然收入受損失,但是平臺更大了,個人的發展前景更廣闊。

  真的口服心也服嗎?周金波看出了記者的『小心思』。他說:『我們采取「5+2」公開競聘模式,一共7名評委,外部評委5人、內部評委2人,公開公平公正。雖被選下去了,但是服氣。』

  張百忠說,公司專門建了評委庫,內部評委都是隨機抽取。外部評委或是央企、主管部門領導,或是獨立董事、諮詢機構人員。考試題目緊緊結合一重的經營情況,基本杜絕了作弊的可能性。

  『健體』,使一些人走上了領導崗位。

  關軍學,原煉鋼廠生產辦主任,現煉鋼廠副廠長。剛從煉鋼車間走出來的他,臉紅彤彤的,身上帶著一絲高溫炙烤的糊焦味。

  『我們廠是公司的第一道工序,有600多人,無論生產什麼產品,首先都要煉鋼。』關軍學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改革第一刀就砍在我們廠。由於廢品率達到10%,損失一個億,2016年我們廠4名領導被全部拿下重新競聘。經過層層考核,原來4個領導僅有一個聘上了,其他3個都下去了,改革力度建廠以來從未有過。』

  關軍學說,如果不是公開競聘上崗,生產辦主任上面還有助理,還要等組織推薦,按序上崗,不知道猴年馬月他纔能當上這個副廠長。

  改革就意味著有人哭有人笑,穩定如何做到?

  張百忠說,本著職工自願、雙向選擇等原則,公司制定了提前退休、內部退養、離崗歇工、解除勞動合同、轉崗培訓、停薪留職6條安置通道,妥善分流安置職工。公司還為67戶集體企業的12267名集體職工發放了安置費。

  三項制度改革,最令人頭痛,就這樣在一重平穩落地了。19個管理部門精簡至13個;撤銷總部職能部門業務科室69個,取消二級單位所屬制造廠生產工段、行政辦及生產管控中心109個,減少了管理層級;中層以上乾部由320人減至192人,在崗職工由11203人減至8600餘人,平均年齡由41歲優化至38歲。

  改革的數字枯燥,改革的效果卻很鮮活。

  早間運營調度會,每天7點半准時。大本營會議室,『在家』的集團公司領導、職能部門、各二級單位及所屬生產廠負責人悉數到場。大屏幕上,北京營銷總公司、大連地區、天津地區子公司相關人員也各就各位。會議先是項目進展情況檢查,主持人簡要介紹項目情況,相關二級單位負責人相應作答。隨後進入質量通報環節。『我正在大連地區檢查,這幾天發現了幾個問題……』孫敏,負責營銷的常務副總裁連說了幾個問題。項目承接部門、技術部門負責人戰戰兢兢答,有的頭上冒了汗,60多人的會議室,喘息聲都聽得見。

  『令人窒息的早會。』走出會議室,記者長長出了一口氣。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文穎說,以前公司只有生產調度會,每周一次。改革後,每個工作日的7點半都要開早會,不但要匯報生產進度,通告質量問題、交貨問題,還要將客戶的意見直接反饋給研發、生產、管理部門,用市場倒逼生產。『這樣纔能實現小事不過班,大事不過天。』

  『早會』如同中樞神經,迅速將指令傳遞下去。

  關軍學感受到了壓力,他覺得肩上的擔子沈甸甸的:『我們煉鋼廠有周密的考核辦法,每天都有獎有罰,廠長的弦兒繃得更緊,每天早晨7點多到,晚上10點多纔離廠。換了領導班子後,成績有目共睹:原先一噸鋼成本最高7400元,現在5600元,一年就能節省2億多元,廢品率大大降低。鋼水產量2017年9月已經完成2016年的19萬噸指標。』

  在中國一重總經理趙剛看來,改革使一重卸下了包袱,釋放了活力。2017年1-11月,一重實現營業收入80.41億元,同比增長173.9%;利潤總額8932萬元,同比增利33.33億元;新增訂貨102.02億元,同比增長61.6%。

  創新,激起千層波浪

  創新是一重的核心競爭力,是一重的魂。

  中國核島裝備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核島設備供應商和服務商,當今世界煉油用加氫反應器的最大供貨商,冶金企業全流程設備供應商……這些都是創新為一重戴上的桂冠。

  2017年8月,中國一重承制的全球首臺『華龍一號』——福清5號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成功並交付。一重,再次聽到了來自各方的掌聲。

  積極推進核電設備、石化容器、冶金成套設備等中國裝備不斷『走出去』,先後在印度、俄羅斯、伊朗等地建立項目組。一重在重型裝備領域深耕。

  不僅如此。總經理趙剛為我們描繪了一重的四大創新板塊,堪稱『天馬行空』。目前,一重整個格局版圖在變化。原來偏重機,像煉鋼、機械、熱處理等產業都講究『大』,都是重器,今後格局將變化,在形成專項設備、核電裝備、石化裝備、新材料、高端裝備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板塊的基礎上,正在創新籌劃發展新能源板塊、環保板塊、農機板塊、金融板塊四大板塊。

  鄭新毅,中國一重大連工程技術公司博士,為一重的創新發展點贊:『一重是有名的重工企業,一向擅長鋼鐵、有色、冶金、電力、能源、石油、化工等領域,沒想到現在竟然成立了創新發展推進組,要發展農機、冷鏈物流、互聯網,要將東北大米、有機食品運送到上海、廣州等地,這跨越真太大了。』

  2017年4月,一重提出推進地企融合發展,鄭新毅被調到農機創新板塊推進組,擬建農機產業聯盟,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帶動我省農機制造企業發展,提高農耕機械化率。同時打造維修聯盟,解決收割設備的使用、維修、保養等問題。

  創新不僅是領導層的事兒,更是全員的責任與共識。

  全員預算,一重管理創新的亮點。

  萬玉柱,重型裝備事業部重型裝備制造廠機加一班班長。帶領員工嘗到了創新的甜頭。

  『以前就知道按照說明書死乾活,活沒少乾,效率卻不高,也掙不到多少錢甚至不掙錢。劉明忠董事長來後讓我們創新,要求全員做預算,大家這纔知道做預算的好處。』萬玉柱說。

  剛開始,員工們都比較打怵,覺得自己就是乾活的,預算和自己無關。但在公司制度的要求下,大家不得不算。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大家發現原料節省了,效率和效益都提高了。萬玉柱班涉及的工作總共有19個成本單元,現在人人都沒事的時候就算算,看看哪些單元可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我們有一個工序平時大約需要13天,經過大家的不斷預算,不斷改良,現在8天就能完成,預計效率還能提高10%。』

  重型裝備事業部重型裝備制造廠廠長劉暢說,去年以來,中國一重大力推行225管理創新體系,劃分913個成本中心、58個利潤中心,建立『內部模擬法人實體運行』和『研產供銷運用快速聯動反應』兩大市場機制,制定了指標—責任—跟蹤—評價—考核『五個體系』運行規則,做到了強激勵、硬約束。

  『現在不光是多乾多得,薪酬還與預算完成情況掛鉤、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打破大鍋飯、平均主義,薪酬差距拉大。』重型裝備事業部重型裝備制造廠黨總支書記張紅光說,公司還首次將職工收入增長目標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探索差異化的薪酬分配方式。『讓在崗職工都能享受到公司發展帶來的紅利。』

  黨建,凝聚人心力量

  在一重采訪,抬頭望見『1954』深深嵌在鐵紅色的廠房,斑駁的字體在風中述說著一重厚重的歷史。這裡是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車間裡一臺世界領先的幾十米高的15000噸級水壓機,正在加工一個被燒得渾身通紅的巨型鐵柱,距離20多米遠,還能感覺到滾滾的熱浪。

  勞模創新工作室,被列為一重黨建『雙創』工作典型,就在水壓機鍛造廠的樓上。推開房門,工作室帶頭人劉伯鳴,技術指導王勇崗和另外兩名成員正在研究新課題。工作室也就10多平方米,牆上貼滿了課題項目名稱,桌上放著各種模型,水壓機的?當聲不絕於耳。

  『快進來坐,這幫臭小子,都想「私房錢」想瘋了,沒事就纏著我們琢磨課題,也不怕被老婆發現了挨收拾。』劉伯鳴一邊嘀咕一邊打招呼。

  劉伯鳴說的『私房錢』指的是『百萬一重杯』獎金。

  『我們這個工作室有10個成員,2014年成立,都是班組長或者鍛造行業的行家裡手。公司拿出100萬元設立「百萬一重杯」競賽,職工可根據負責的領域立下技術攻關的項目,上報公司,審核通過後,攻克下來就能獲得獎金。其實獎金分下來,一人也就幾百塊錢,但是發的是現金,這幾百塊錢就變成了「私房錢」。』劉伯鳴哈哈大笑。

  『公司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都拼命攻關,好多難啃的項目就是這樣完成的。』

  『2017年我們工作室的課題確定了14個,完成效果都不錯,比如我們圍繞《創新生產方式加快生產節奏》和《轉變方法提高長筒類鍛件質量》兩項課題開展節能降耗,節約附具資金達87.25萬元,特別是2016年以後長筒類鍛件通過減少加工餘量,鋼水使用量降低21.4%。』技術指導王勇崗說。

  通過搭建四大『雙創』平臺,一重建立了34個黨員創新工作室,19個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不斷自我對標找差,持續改進,完善和補齊短板。同時制定了首席技術專家和首席技師等人纔激勵機制,劉伯鳴被評為首席技能大師,聘用期內,每月享受3000元津貼。

  在一重,黨建不是空洞的說教。每名黨員,在整齊的藍色工裝上,都佩戴著黨徽。這可不是做做樣子,而是要每個人時刻記著自己是黨員。那枚黨徽在每名黨員的心裡熠熠生輝。

  出了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的大門,一路向前再右轉,便可見一棟房體暗紅房頂雪白的建築,那是一重剛剛投入使用2個月的職工食堂。

  正值午餐時間,一撥撥兒的員工湧進食堂,20多個打飯窗口前都排滿了人。6800平方米的大廳寬敞明亮,嶄新的桌椅擺放整齊。菜品也很豐盛,有6元、8元、10元、12元的套餐,也有饅頭、油餅、面條、包子、花卷等面食,兩側的窗口還有鹵得金黃的熟食。

  『這個食堂原來是一個廢棄的倉庫。職工都是帶飯上班,大冬天的,凍了一上午,飯早就涼了。劉明忠董事長來後,公司決定把這個倉庫進行裝修,同時引入國內知名快餐企業,方便職工吃飯。』中國一重社會服務中心副總經理丁啟春說,食堂大廳可以集中容納1500人同時用餐,公司為每名職工每月補助210元,午飯基本就不用花錢了。

  不僅為職工考慮到吃,還想到了穿。公司為了方便職工洗衣服,購入先進的工業洗衣機,設立三處洗衣房,衣服洗完還給免費烘乾。

  下班時間到了,一個來取衣服的職工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有個新鮮詞兒,叫獲得感。俺們的獲得感滿滿的,對未來充滿信心。』

  2018年的新年鍾聲格外悅耳。這是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中國一重,在改革創新發展的新路上,繼續前行。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