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1日訊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農業系統緊緊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任務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全面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奠定了基礎、增添了動力。主要表現是:
1203.76億斤
糧食綜合產能不斷提昇,實現『十四連豐』,特別是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的情況下,總產達到1203.76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
12665元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達到12665元,增幅7%,高於全省經濟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是近3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1477萬畝
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實現『一減一穩六增』,玉米調減1477萬畝,鮮食玉米、蔬菜等特色作物擴大到1700萬畝。
7600萬畝
綠色食品產業穩定發展,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600萬畝,實物總量4100萬噸,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1.4億畝
『兩頭兩尾』工作紮實推進,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000家,帶動基地面積1.4億畝,帶動農戶340萬戶。
400億元
農產品營銷取得新突破,實現展會推介與品牌培育並舉、線上線下營銷並重,農產品營銷大賽各參賽主體銷售額突破400億元,農民由過去種糧交國庫,變成面向市場調結構、對接市場搞營銷,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
66.5%
農業科技的支橕能力不斷增強,全省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6.5%。
320億元
農民創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農民創業參與人數達到150萬人,農民創業純收入超過320億元。
20萬個
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20萬個,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1.3億畝。阿城區土地確權頒證、方正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
246個
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46個,累計改造室內廁所19萬戶。
二
過去一年,我省農業農村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認可,得到中農辦、農業部的充分肯定;黑龍江省連續兩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第一個做典型發言、經驗介紹;這主要得益於十個『著力』:
著力推進結構調整
堅持市場導向,尊重農民意願,調整種植結構、品種品質結構、產業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增強促農增收能力。種植結構越來越優化,兩年調減玉米面積3400萬畝,特色作物擴大到近1700萬畝,超額完成『兩個1000萬畝』的調整任務,特別是蔬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綠色、安全、優質的龍江蔬菜逐步叫響,產銷兩旺、量價齊增、質效凸顯,播種面積1160萬畝,收入212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172元。品種品質結構越來越好,全省水稻優質品種面積達到5200萬畝,建成『互聯網+』高標准示范基地1316個,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7600萬畝,佔播種總面積的1/3以上,其中有機認證600萬畝。產業結構越來越合理,種養各業協調推進,漁業生產轉型昇級,全省水產養殖面積6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0萬畝,同比增長41.2%,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6.1%;蠶蜂產業穩步發展,實現總產值35.41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外向型農業持續推進,在俄農業開發面積擴大到870萬畝,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達到430萬畝,同比增長7.5%,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實現8.64億美元,同比增長10%。
著力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綠色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保護農業綠色底色。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省農業『三減』示范面積3054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75億畝,更換標准化節藥噴頭體20萬套,通過減化肥、農藥、除草劑節約生產投入6億多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昇行動,在海倫等10個縣(市、區)深入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試點,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試驗示范點次221個,帶動有機肥施用1300萬噸。在三、四、五積溫區的綏化、黑河等7市2局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500萬畝,比上年增加250萬畝,加快探索了種地養地相結合的技術模式和耕作制度。深入推進秸稈『五化』利用,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達到49個,比上年增加31個。
著力抓好『兩頭兩尾』
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高標准謀劃目標任務,推動重點工作落實,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以上,高於同期工業增速2個百分點。積極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工作,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營銷設施,示范項目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6億元。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營業收入分別達到5703個、8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和10.6%。推廣『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品牌』等經營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分配方式,使農民更多地參與到二三產業經營並共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2858戶農戶,入社或流轉土地33萬畝,農民獲得『收益保底+效益分紅』10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