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強化農產品營銷
立足於拓展農產品增值空間,認真落實農產品營銷十六條、少賣水稻多賣大米四條路徑,創新營銷模式,拓寬營銷渠道,推進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深入開展展會營銷,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加各類博覽會、展銷會、推介會14次,累計簽約額突破100億元。大力發展互聯網營銷,建成以大米網為核心的全省農產品電商集群,大米網運營第一年交易額就達22.8億元;開展精品農產品網上拍賣,全年拍賣交易額9.06億元;推出眾籌、集團訂制、私人訂制等互聯網營銷項目497個,實現銷售金額60.6億元。積極開展品牌營銷,在杭州、南京、廣州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優質品牌農產品對接會,進一步提昇了龍江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綏化市還組織了『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使『寒地黑土』品牌進一步叫響江南。在2017年最受消費者喜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活動中,我省14個品牌獲獎。實行以賽促銷,舉辦了首屆農產品營銷大賽,參賽主體1195家,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著力構建生產體系
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建設,2017年,各市地審批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89個,預計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2500臺,全省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5%,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建設了水稻、玉米、大豆、雜糧、馬鈴薯、農機裝備等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組織科研專家109名,構建了科研專家聯合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1+ N』科技創新聯合體,各類綜合技術推廣面積1.93億畝次,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6.5%,比去年增長1個百分點;強化『三園三區』建設,闢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命名1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五常、慶安、寧安3個農業產業園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富錦、克山『兩區』劃定試點成功,三江平原『兩區』劃定任務基本完成;強化信息進村入戶建設,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新建益農信息社7405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
著力開展農民創業創新
突出農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制定《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強化政策支持,通過表彰農民創業領軍人物、農民創業之星以及組織農民創業事跡巡回宣講等強化典型示范,通過成立農民創業促進會、編印《黑龍江省農民創業政策指導目錄》、《黑龍江農民創業項目庫匯編》、開展『農民不貓冬,大念致富經』活動等強化創業引導和勞務推介對接,全省農民創業、農村勞動力勢頭強勁。2017年,幫助創業農民融資7億元,新建農民創業示范基地298個,新認定農民創業園區60個,全省農民創業參與人數達到150萬人,創業純收入超過3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9%和40.6%;全省農民轉
移就業57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80億元。
著力深化現代農業改革
以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為目標,深入推進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為重點的農村各項改革。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發展到20.6萬個,帶動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3億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全面實施,各地均啟動了證書發放工作,阿城區土地確權登記經驗在全國推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試點穩步推進,選定省級改革試點村115個,繼方正之後,青岡、阿城、富錦、北安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方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全國典型。『三權分置』有序開展,在方正、克山、東寧等縣開展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土地糾紛仲裁體系建設試點。與此同時,農業保險紮實推進,全省政策性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1.17億畝,同比增長10.31%。
著力建設美麗鄉村
全面落實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省整合資金78.8億元,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建設農村公路5586公裡,改造農村危房6萬戶,綠化行政村173個;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集中整治『五亂』現象,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共治理鄉鎮村屯4393個、綠化美化村屯2447個、改造室內廁所19萬戶,其中雞西市改廁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持續整治鄉風文明,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評選出一批省級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星級文明戶和農村文明家庭。以此為牽動,全省新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46個,實現了點、線、面聯動推進,鄉村面貌進一步改觀。
著力實施產業扶貧
把產業扶貧作為精准脫貧的治本之策,強化責任擔當,抽調120名乾部組成20個工作組,先後兩次深入20個國貧縣,走訪331個村、4017戶貧困戶,摸清產業扶貧底數,探索了『調結構、增特色、搞養殖、育電商、抓創業、上光伏』的產業扶貧路徑,引導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具有供給優勢和市場需求的產業,推進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生效。
著力加強行業監管
堅持向管理要產能、要標准、要效益,紮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質量興農、護綠增綠』專項行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各項監管措施,深入推進質量追溯管理,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4%,國家級質量安全縣擴大到11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入網追溯企業達到1810家,可追溯種植面積達2200萬畝,產品達3525個。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績效評估被農業部評為優秀。與此同時,全面推進農業法制建設,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規范運行,平均辦結時間5.8小時,審批提速率58.6%;推行農業執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縣級農業綜合執法達到94%,農業執法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農資市場的整治、漁政執法的『亮劍行動』,維護了農民、漁民的合法權益。
三
采訪中,省農委主任王金會對記者說,這些成績凝聚著全省農業戰線廣大乾部職工和農民群眾的辛勤汗水。一年來的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要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六個『必須』缺一不可——
必須把學習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舉措。
只有不斷學習、深入學習,纔能把中央的精神、省裡的要求理解好、消化好、貫徹好。從省農委黨組做起,全省上下第一時間學習傳達中央和省委會議精神,采取理論中心組學習、黨支部『三會一課』等多種形式,有效保證了學習時間和效果,使廣大乾部職工進一步提昇黨性觀念,增強『四個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與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為推動『三農』工作紮實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必須把抓落實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堅持把抓落實作為一項基本功,貫穿於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改進工作的全過程,樹立強烈的馬上辦意識、立即辦觀念,纔能使中央的部署、省委省府的安排迅速在龍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特別是在關鍵節點,組織召開一系列現場會、推進會,進行專題部署,還派出由委領導帶隊的專門工作組,進行實地督導,有力地保證了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必須把抓創新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創新是工作的不竭動力。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只有創新纔能實現新的突破。正是基於這樣的思維,我們開展了機關處室與直屬單位工作聯動,形成了『1+1>2』的整體合力;建立了省農委與各市縣農業部門協作聯動機制,探索出『一個主產市對接一個主銷區、落地一個核心營銷網點、發展一批直營店或代理商』的辦展模式;舉辦了首屆農產品營銷大賽,有力地推動了農產品營銷工作的深入開展。創新無處不顯現,成果無處不展現。
必須把抓典型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
抓典型是我們黨在長期的工作中形成的一種有效方法,是一條成功的經驗所在。我們的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甚至有些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可以說培育的72個典型匯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使各地、使廣大農民群眾學有標杆、做有樣板,少走了彎路。
必須把抓宣傳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動力。一年來最深的體會,就是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農辦、農業部門等部門轉發的我們多條信息,《人民日報》、《農民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我們的經驗,不僅提高了省裡包括相關縣的知名度,增添了工作動力,也為我們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奠定了基礎,使我們多得了不少實惠。酒香也怕巷子深,乾了也得說出去,只有這樣纔能被認可、被支持。
必須把抓作風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保障。好的作風纔能有好的作為。我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全省上下聚焦『三個好把式』,樹立了『五個好作風』,實現了作風的大改進、工作的大提昇。面對新的一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現代農業轉型昇級、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工作任務,更需要在作風上進一步加強,以好的作風保證工作取得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