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村民變股民,股份能貸款,年終有分紅。這些能讓廣大農民看得到、揣到兜的實惠正在方正縣這個富饒的塞北小城全面推行。
2015年,方正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縣67個村全部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佔有、收益、退出、繼承、抵押、擔保『六項』權能得到了有效實現,圓滿完成了改革任務。目前,已有63個合作社實現盈餘1302.37萬元,其中28個合作社分紅756.1萬元,其餘35個合作社經民主決議將546.27萬元盈餘用於償還債務、擴大生產、發展公益事業等。
方正縣委書記董文琴說,方正縣股份權能改革去年在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電視電話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全省股份權能改革現場會也在方正召開。通過開展股份權能改革,有效破除了束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帶動了農村金融等多項配套改革推進,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不僅分股份,還能分紅』
方正縣幅員3000平方公裡,轄4鎮4鄉,67個行政村,253個自然屯,人口26萬,全縣共有耕地面積126畝,其中水田面積100萬畝,是全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發源地、中國富硒大米之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份。
近年來,方正縣先後承擔了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全國『兩權』抵押試點等多項改革任務。2015年,方正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之後,方正縣高度重視這項關乎國家農村政策變革的重點改革任務,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在原有相關農村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了先行先試、流程操作、壓茬進行、梯次跟進的工作方式,圍繞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把握改革目標,實現還權賦能。
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農民王治銘介紹,他家被核定到11個股份,2017年3月從村集體收入中分了1100多元。現在的集體和以前的集體不一樣了,不僅分股份,還能分紅。王治銘所在的建國村專門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進一步放大村集體積累資金的使用效果。
目前,方正縣的67個村已全部完成股權改革。在已經分紅的18個村中,最高一戶分紅1562元。除直接分紅外,一些農民還能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抵押貸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方正縣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縣內金融機構開辦了『土地經營權+股權』等多種抵押擔保業務。
『有法依法,無法依民』
『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是重要一環。』方正縣德善鄉安樂村黨支部書記孫寶成介紹說,村裡專門邀請了有威望的老乾部、老黨員和村民代表,對村裡『三資』測量並申請評估,最後算得全村有資金9.09萬元,資產24萬多元,資源140多萬元。
針對農村『三資』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情況,方正縣專門成立了資產評估領導小組,通過『三保證』,即保證量准、保證核准、保證評准,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打好基礎。依托縣農經總站和國資管理部門開展村級資產評估,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目前,全縣共清查集體經營性資源34.3萬畝,評估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達到7億元。
家底厘清了,到底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參與對家底的分股、分紅?德善鄉德善村黨支部書記索彥君說,我們遵守一個准則——『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確實沒有相關規定的,或者沒有經驗可借鑒的,就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由大家決定,既尊重歷史,又因地制宜。
抓好成員確認環節,解決身份不清問題。方正縣本著『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原則,做到『三定』即依法定條件、民主定成員、酌情定身份,全縣共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3萬人。
為使股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方正縣抓好股權設置環節,解決分配管理問題。全縣設立了勞齡股、人口股(戶籍股)、土地股、貢獻股、優先股、扶貧股、獎勵股,由各村屯民主決定股權設置,保障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決權。個人股權確定後,按照股份金額頒發股金證,實施靜態管理,全縣設置總股數531.4萬股,其中集體股159.4萬股、個人股372萬股,現已頒發股金證2.5萬份,初步建立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臺賬管理制度。
抓好股份合作環節,解決經營收益問題。方正縣圍繞實現集體和股民持續增收的目標,創新舉措,精准發力。創新合作模式,針對集體資源多、資金少的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對入股的集體土地等要素,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分配。會發鎮聯濱村有集體土地資源8000多畝,發展藥材種植產業,年收益42萬元,其中集體分紅12.6萬元,股民分紅29.4萬元。
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趟出新路
方正縣通過開展股權改革,賦予了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佔有權、收益權、抵押權、擔保權、退出權和繼承權,對全面深化改革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全縣農村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農村資源資產得到盤活。通過股改,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每個成員,進一步明晰了產權,既防止了集體資源、資產流失或被侵佔,也促進了農民身份的轉變、資源資產經營模式的轉變、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真正賦予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使其更好地進入市場、適應市場,實現了集體、農民『兩個增收』。
農村經濟得到壯大。股改在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又把農村各項資產、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統』了起來,進一步完善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各村通過重新分配,把閑置的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5年改革前,全縣有積累的村20個,負債村38個,持平村9個,村級集體年收入500萬元。股改後,目前有積累的村增加到31個,負債村減少至25個,持平村11個。
農民增收有了新途徑。股改後,農民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外出打工等途徑,財產性收入進一步增加,全縣最高一戶分紅1562元。結合精准扶貧,又在集體股中拿出5%設立扶貧股,所得收入給本村貧困戶二次分紅,進一步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