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3月4日電 王長仁代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黨委書記)
創新引領培育新增長點
『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好實體經濟發展問題,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創新引領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黨委書記王長仁代表說。
結合海南經濟發展實際,王長仁認為創新驅動要重點從5個方面著力:一是認真分析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明確重點領域和方向,著眼於使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相匹配,做好本地資源挖掘利用和延伸產業鏈的文章。二是明確創新引領的目標方式、行動路徑、具體辦法。三是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要使科技成果落地開花、形成產業,除了解決科技研發供給外,還要解決好企業需求的激勵問題。四是把握產業的特征和發展規律。相關產業培育要注重小企業的成長,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五是搞好配套服務和組織落實,改善營商環境。
( 記者 齊志明)
王連春代表(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
企業上『雲』提昇發展質量
『在國家層面推動制造業企業「互聯網+」轉型昇級,鼓勵企業建設產業雲平臺,構建雲應用服務保障體系,並通過輻射效應帶動產業鏈上和區域內的中小企業業務上「雲」,是切實降低中小企業信息系統構建成本,打破「數據孤島」,促進產業協同,加快產業轉型昇級,提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有效手段。』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連春代表說。
王連春建議,鼓勵核心制造業企業與先進互聯網公司強強聯合,通過成熟的雲平臺技術賦能核心制造業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昇級。鼓勵核心制造業企業建設先進的產業雲平臺,帶動其生態鏈上的中小企業業務轉型。加大『互聯網+制造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別是扶持中小企業的復合型人纔隊伍建設。對中小企業的雲基礎資源、業務遷雲、雲服務等相關費用進行精准補貼。加大產業互聯網應用創新項目專項支持,助力中小企業在初創期就能快速實現業務起步。
(記者 尹曉宇 趙貝佳)
張繼新代表(內蒙古杭錦後旗中南渠村黨支部書記)
加大農牧業產業化扶持力度
『農牧業產業化是實現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重要措施。』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陝壩鎮中南渠村黨支部書記張繼新代表說,『我在村裡創辦了一家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以及飼草料生產於一體的農牧業重點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了租賃土地、訂單種植、訂單養殖、農民進廠打工四個利益聯結機制,讓周邊的農民吃上了定心丸。目前村裡農民戶均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走到了全市的前列。』
張繼新建議,加大對農牧業產業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對農牧業龍頭企業給予支持,解決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放寬農牧業產業信貸門檻,增加信貸額度,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息,使農牧業產業能夠健康發展。
(記者 張 棖)
冷友斌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
探索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大力推動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發展,促成相關產業與當地自然環境的良性互動,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重要作用。』黑龍江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代表說。據統計,我國大約40%的秸稈未被資源化利用,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探索種養一體的生態循環模式,就能為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
冷友斌說,飛鶴乳業通過秸稈等的厭氧發酵產生天然氣滿足企業、學校、用戶、汽車等的燃氣需求;同時分離轉化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還田,形成農業、牧業廢棄物的生態循環利用。這種全產業鏈建設不僅實現了生態循環,也為更高品質的產品提供了保障。冷友斌建議,應鼓勵企業積極實踐,實現種養一體發展的生態循環模式,打破先污染後治理、生態給經濟讓步的老路,促成相關產業與自然環境的良性互動,達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記者 柯仲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