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0日訊(記者 王春穎)『手工編織制作產業具有市場需求大、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綠色環保以及生產場所、生產方式、生產時間和生產規模靈活的特點,具有女性從業優勢,尤其對於促進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城鎮下崗失業婦女、貧困婦女和殘疾婦女等群體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建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手工編織制作,促進城鄉婦女就業創業。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
孫艷玲表示,手工編織制作吸納就業人數多、就業門檻低、方式靈活,能夠發揮女性心靈手巧的優勢,幫助就業困難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提高婦女的就業率。同時,手工編織制作具有綠色環保低碳優勢,對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轉變增長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發展手工編織制作,讓農村婦女不離土、不離鄉、就地就近靈活就業,讓城鎮困難婦女居家靈活就業,既滿足了婦女照顧兒童和老人、增加家庭收入的雙重需求,又從根本上緩解農村留守問題、失地失業婦女和殘疾婦女就業難的矛盾,進而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婦女手工編織制作產業仍處於小規模零散發展的階段,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較弱、政策扶持相對較少、技能人纔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夠強、供需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市場引導。』孫艷玲說。
對此,孫艷玲建議,一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手工編織制作促進就業創業目標任務,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婦女手工編織制作發展的目標任務,確定發展路徑和具體措施;要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突出區域特點、文化特色、民族特質和婦女特長,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二要政策支持,扶持婦女發展手工編織制作產業,如國家政策性開發資金和扶貧資金,用於發展手工編織制作促進就業;加大適合在手工編織制作領域就業的困難婦女群體,特別是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三要多措並舉,做好發展手工編織制作促進就業創業工作,進一步創新『協會+基地+農戶(手工編織制作婦女)』等發展模式,在推動延長產業鏈中創造更多適合婦女就業的崗位,實現更多的綜合效益。四要強化培訓,大力提昇婦女手工編織制作技能,培養初中高級不同層次技術人纔,滿足手工編織制作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求。五要打造精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開發附加值高、實用性強、受市場歡迎的拳頭產品,發揮品牌的倍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