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8日訊 破除食物相克的謠言,提醒廣大民眾莫入飲食『健康』誤區成為今年的『3·15』晚會關注的一大重點。近年來,這些打著『科學』、『養生』、『健康』等旗號的謠言廣泛的流竄於爸媽的『朋友圈』裡。『爸媽的朋友圈』也因此成為現象級熱點,更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的代名詞。騰訊微信調查顯示,每個月轉發5條以上謠言的用戶,80%都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而這些謠言,大多集中在健康養生方面。
其實,一些網絡謠言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是破綻。可為何他們依然樂此不疲地轉發分享呢?作為子女的我們又該如何守護爸媽的朋友圈呢?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熱衷轉發各類信息 不少都是謠言
『「每天吃三瓜,蟲草都不如它」,這幾天晚上回家,發現飯桌上都是苦瓜、冬瓜、絲瓜的各種吃法。自從我婆婆開始搗鼓微信朋友圈以後,學會了轉發分享,她會在家裡的幾個好友群都不定時地轉發關於養生的文章,每次轉發之後還會叮囑我們一定要仔細看看。』家住牡丹江西安區的市民季女士無奈地說,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老一輩也開始接觸到網絡上海量的信息源,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網絡謠言。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有些謠言只要打上『專家』、『科學』等偽標簽後,長輩們都會對其深信不疑。
季女士告訴記者,從有微信開始,家裡就設立了一個家人群,可自從長輩們學會轉發推送消息以後,群裡每天都是轉發分享的各類資訊,其中多數是一些養生類文章,但也不乏心靈雞湯類的文章,但大部分是一些網絡謠言。『這個不能吃,那個吃了致癌,這兩個一起吃等於自殺等等,起初家裡的小一輩們還會敷衍地回復一下,後來索性就不回復了,只有遇到明顯是謠言的信息大家纔會站出來指明,可長輩們仍然每天樂此不疲地轉發各類信息。』季女士說。
養生類文章最『圈粉』 科學性待考證
為了增加父母鑒別謠言的能力,季女士也是沒少想招。季女士告訴記者,微信本身就有許多功能是關於闢謠的,像小程序裡的『微信闢謠助手』和公眾號『謠言過濾器』,鑒別謠言的能力都很強大,只要閱讀和分享的文章被系統鑒定為謠言,手機會自動收到提示,如果不確定閱讀的文章是否是謠言,也可以直接輸入閱讀內容的關鍵字就可以進行鑒別,可就算給父母設置了該功能,也不能完全控制住一些謠言信息在群裡分享。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經成為老年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養生類的文章備受關注,轉發分享的數量最多。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老人表示並不擔心養生知識不科學,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通過朋友之間轉發和分享健康的養生知識,不僅可以更好地調理身體,還可以增進老友之間的關系。』正在牡丹江江濱公園散步的市民王先生說。
市公安局:理性辨別 讓網絡謠言『飛』不起來
謠言到底是如何產生的?記者采訪了牡丹江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民警朱宏剛。
『造謠很容易,有時就是一時興起,也就短短幾分鍾工夫,一條害人不淺的謠言就可能被傳上網絡。』朱宏剛表示,在已經破獲的眾多起網絡造謠案件中,主要分為社會安全類謠言、愛心慈善類謠言、生活常識類謠言、惡意營銷類謠言四種。而謠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為追求刺激,吸引關注而制造謠言。在此過程中,許多網民難辨真假、信假為真,致使網上輿論距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第二種是針對一些『特殊事件』發酵而成的謠言,引發公眾種種盲目性猜測,從而導致謠言產生;第三種就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因經濟因素而產生的謠言目前最為常見。『與健康養生有關的謠言,在微信朋友圈佔有很大比例。這種披上『科學』外衣的謠言,具有很強迷惑性,誤信虛假的健康養生信息,反會造成危害。』
牡丹江市公安局提醒廣大市民,當面對信息量龐大的網絡世界時,要多一分理性辨別,少一些盲目轉發,在不知所措時可多向周圍的人進行求助、對信息的真偽進行查實,讓網絡謠言『飛』不起來。
心理諮詢師:多關心父母 及時幫助辨別謠言
如何能夠淨化老年人朋友圈的內容?記者采訪了牡丹江師范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淑艷。
『有時,我們可以把謠言的內容給父母再重復一遍,他們自己就會覺得荒唐或者可笑。』高淑艷表示,老年人獲取信息渠道單一,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容易相信一些未經權威部門證實的信息。一些網絡謠言也利用了老年人的同情心理、獵奇心理來欺騙老年人,目的是打廣告、獲取個人隱私,甚至詐騙。而大部分的老年朋友都是出於對子女的關心,希望盡己所能,提醒每天忙碌的子女照顧好身體。加上與子女平時缺乏溝通,父母希望通過分享健康養生的信息來表達他們濃濃的愛意。
高淑艷建議,老年人應培養一些愛好,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選擇跳舞、攝影、書法等項目,從依戀網絡轉為依戀愛好。兒女也應常回家看看,與老人聊聊天,讓他們有生命的延續感和價值感。面對『頑固不化』的老人,不要著急甚至叫嚷,那樣只能把父母推到謠言的漩渦裡。『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給父母多一些陪伴和關心,告訴父母一些辨別網絡謠言的方法,及時地把官方闢謠信息轉發分享給父母及身邊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