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意義
王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對以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理念的進一步昇華。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實質是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主體、人民至上和人民目的的體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既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現,也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美好願景的實現。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就必然要建設一個使人民群眾充分發揮創新活力的社會,建設一個平衡和諧穩定的社會,建設一個能得到有效治理且具有良性秩序的社會。社會主義建設得好不好,最終要看它能否真正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能否真正使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能否真正實現人民共享,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探索一條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是新時代賦予黨的使命,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正是為了完成這個使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
一個合格的政黨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共產黨執政得好不好,歸根結底要看是否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能否激發人民的創新活力、能否讓人民有效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能否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共治共享』正是我們黨遵從時代召喚、順應人民期待的明智之舉。激發人民共同投入社會建設、激勵人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和諧共進氛圍,有利於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和社會基礎,符合全體人民的意志,能夠整合社會各階層的意識和行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利於塑造健康向上的社會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出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多元化等特點,體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需要上。這就意味著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形勢、對象、任務、標准等都發生了根本變化,要求黨和政府必須准確把握我國社會治理的階段性特征和現實性問題,探索符合社情民意、能夠揭示社會發展本質和解決現實矛盾問題的社會治理規律。黨的十九大明確而堅定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有利於破解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動力不足、能力不強、體制機制不健全、社會治理成本高成效低等問題,有利於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塑造健康向上的社會形態。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